亚美尼亚地图位置(为何有人说一个比一个惨)
资讯
2023-12-22
86
1. 亚美尼亚地图位置,为何有人说一个比一个惨?
高加索三国,为何有人说一个比一个惨?说一个比一个惨倒是有点夸张了,但高加索三国确实历史经历极其曲折,而且近代的发展也不算好。特别是考虑到高加索地区从很早开始就进行了几个主要古文明的视野,而且现代“高加索人”这个称呼还是许多欧美国家对白人的正式称呼,这么显眼的地区处在现在这种状况确实是不如人意的,那么现在这种情况究竟是怎么造成的,又有哪些历史背景呢?高加索:传说与宗教
首先说明一点,欧美国家把白人称为高加索人主要是基于19世纪德国一些人类学家提出的人种划分理论,这个理论在现代其实早已过时,但这个名词因为曾得到广泛使用,所以现代仍然得到了沿用。但名词本身已经成为约定俗成,并没有特殊含义了。不过虽然“高加索”在这个名词里没有特殊意义,但高加索地区可以说从很早开始就是不同文明的交汇处,所以好几个文明从摇篮期开始,高加索这个地区就在其中拥有了一些象征意义。比如在希腊神话中,这个世界是由几个天柱所支撑起来的,而其中一个就位于高加索。而在普罗米修斯为人间盗来火种之后,宙斯为了惩罚他就将他绑在了位于高加索的天柱之上。而在波斯神话里,高加索山区与传说中环绕已知世界的卡夫山有关,是世界重生之战的战场。
(描绘普罗米修斯被缚折磨的古画,传说中这事就发生在高加索地区)
而这些神话可以告诉我们的是,这个地区在很早就被几个不同文明所知,因此也可以说在很早就成为了不同文明交流与冲突的场所。当然离高加索最近的文明还是波斯文明,所以早期的高加索地区其实最主要的影响还是来自波斯的影响。来自波斯的米底、阿契美尼德、安息和萨珊波斯都曾经将高加索地区全部或部分纳入自己的领土,所以亚美尼亚在早期的主要宗教也是发源于波斯地区的拜火教。特别是安息帝国时期,统治亚美尼亚的王族其实就是伊朗安息帝国的一个支脉,所以从公元1世纪到公元6世纪也是亚美尼亚的安息王朝时期。
但亚美尼亚的安息王朝却在公元4世纪和位于伊朗的安息王朝发生了决裂,原因就是在公元301年亚美尼亚的安息王朝改换门庭,开始把基督教作为国教,而亚美尼亚安息王朝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基督教列为国教的国家,因此这也使亚美尼亚在基督教历史上具有了比较重要的地位。在亚美尼亚将基督教列为国教后不久,其邻国格鲁吉亚也转信了基督教。但不久之后,高加索地区再次被来自伊朗的萨珊波斯帝国所主导,但这一次萨珊波斯却没有使拜火教重新成为当地的主导宗教。
(鼎盛时期的亚美尼亚安息王朝)
不过从公元7世纪开始,随着阿拉伯帝国的崛起,萨珊波斯很快被阿拉伯帝国灭亡,而阿拉伯的影响也很快波及到了高加索,伊斯兰教也开始传入当地。而在同时,受东罗马帝国影响的阿布哈兹王国以及信仰犹太教的突厥可萨汗国也先后建立,高加索地区逐渐形成了阿拉伯人、东罗马人和突厥人三方对抗的形势。到公元12世纪,格鲁吉亚王国崛起,其国王大卫四世将周边的伊斯兰教徒全部驱逐,成为了高加索地区的霸主。在公元1194年到1204年,格鲁吉亚女王塔玛丽还率军击退了塞尔柱突厥人的入侵,其疆域最大时涵盖了今天伊朗北部、土耳其东北部和整个北高加索地区。而在东罗马帝国在公元1204年被十字军灭亡之后,格鲁吉亚一度成为近东地区最核心的基督教国家。
蒙古征服与三方角力但好景不长,仅仅10几年后,横扫欧亚的蒙古军队入侵高加索,虽然由速不台和哲别率领的蒙古第一次西征军在几次击败了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联军之后将主攻矛头对准了基辅罗斯,使高加索暂时逃避了被征服的命运,但蒙古西征的附带影响在公元1226年就几乎使格鲁吉亚被灭亡。当时被蒙古军队一路追击从中亚逃到了高加索地区的花剌子模王子札兰丁要求格鲁吉亚王国支持自己与蒙古人作战,被拒绝之后他率军大举进攻格鲁吉亚,并一度攻陷了其首都第比利斯,此战过后格鲁吉亚迅速衰落,10年之后在蒙古第二次西征期间被蒙古军队征服。而亚美尼亚各王国则与蒙古人关系更加紧密,时任卡拉巴赫大公的哈桑·贾拉扬甚至曾两次前往蒙古帝国首都和林朝拜蒙古大汗,而在突厥人入侵高加索时一部分逃到了中东的亚美尼亚人则建立了乞里乞亚亚美尼亚王国,这个国家在蒙古第三次西征时成为了其主要盟友,为其出动了大批军队。
(描绘乞里乞亚亚美尼亚国王海屯一世在蒙古帝国首都和林时场景的画作)
而此后,高加索地区成为了第二次蒙古西征所建立的金帐汗国和第三次蒙古西征所建立的伊儿汗国反复争夺的地区,后来主要被伊儿汗国所控制。在公元14世纪伊儿汗国崩溃之后,伊儿汗国的余脉丘拜尼王朝和札剌亦儿王朝又成为了当地的主宰,之后被称为世界征服者的帖木儿在公元1386年到1403年之间曾经至少8次入侵高加索,而帖木儿的入侵使原本在可萨突厥时期和塞尔柱突厥时期就进入了高加索的突厥人群体得到明显壮大,外高加索地区的另外一个主要民族阿塞拜疆人在此时也基本形成。持续不断的战争使高加索地区分裂成了许多很小的王国,又为后来的几个地区强权将其纳入各自的势力范围铺平了道路。
(高加索地区的民族分布,因复杂历史而形成的复杂构成一目了然)
在帖木儿的侵袭之后,高加索地区就成为了奥斯曼、俄罗斯和伊朗三国角力的舞台。在公元16到17世纪,奥斯曼帝国和由阿塞拜疆人建立的伊朗萨非王朝在高加索地区进行了长期的争夺。最终在公元1555年双方达成了平分高加索的协议,高加索东部地区由萨非王朝控制,西部则归属奥斯曼帝国。但不久之后,俄罗斯这个新来者又再次打破了当地的权力平衡,俄罗斯首先占领了北高加索部分地区,之后它先是在公元19世纪初强迫萨非王朝放弃了自己在南高加索的领土,然后又通过俄土战争将奥斯曼从高加索西部逐出。在公元19世纪后半叶,俄罗斯又将高加索北部完全征服。而在此期间,原本是高加索北部主要民族且信仰伊斯兰教的切尔克斯人几乎被整体驱逐到了奥斯曼帝国。此后,俄罗斯基本上成为了高加索地区的霸主,一直持续到苏联解体时为止。
20世纪及苏联解体之后虽然俄罗斯在公元18世纪末就已经基本控制了高加索地区,但因为之前伊朗和奥斯曼都曾长期统治过高加索地区,所以这些国家都分布有大量高加索人。其中在奥斯曼帝国境内就分布有上百万亚美尼亚人。而在奥斯曼帝国逐步衰落,其所占领的基督教地区相继独立之后,奥斯曼境内对同样信仰基督教的亚美尼亚人的敌视情绪不断增长。而俄罗斯在其占领的高加索地区驱逐伊斯兰教徒的行动更进一步激化了奥斯曼对亚美尼亚人的敌视。
(逃避种族屠杀的亚美尼亚难民)
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同盟国阵营的奥斯曼很快被协约国阵营的俄罗斯在战场上打的大败,之后其战争部长恩维尔帕夏开始公开指责境内的亚美尼亚人是内鬼,之后奥斯曼帝国开始了大规模关押、驱逐和屠杀亚美尼亚人的行动,后来的研究估计在1914年到1918年之间总共有30万到150被屠杀,这一事件也成为了20世纪最著名的种族屠杀事件之一。
在1917年俄罗斯帝国崩溃之后,高加索地区的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和阿塞拜疆曾经短暂的联合成一个名叫外高加索联邦的国家,但很快分裂,而起因之一就是在21世纪还在困扰外高加索3国的纳戈尔诺-卡拉巴赫(下称纳-卡)争端。纳-卡地区主要居民是亚美尼亚人,但也长期受到阿塞拜疆的影响。所以外高加索联邦分裂后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就为争夺此地爆发了战争。后来在苏联红军的主导下,外高加索联邦重建并成为苏联创始加盟国。不过在1936年,这个加盟国又重新一分为三,纳-卡地区被划入阿塞拜疆,但亚美尼亚人对此一直心存不满。而在苏联末期,纳-卡地区的领导人利用苏联改革之机,于1988年自行举行全民公决,宣布当地并入亚美尼亚。之后两族人迅速在当地发生了冲突,并在苏联解体之前就演化成了局部战争。而在苏联解体之后,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两国公开参战,战争一度升级。目前该地建立了一个没有得到国际承认的“阿尔扎赫共和国”,它虽然得到亚美尼亚的支持,但在国际上仍然被视为阿塞拜疆的一部分。
(“阿尔扎赫共和国”,其右上方是阿塞拜疆,左下方是亚美尼亚)
而格鲁吉亚在苏联解体之后则很快爆发内战,其主要原因是格鲁吉亚境内也存在着好几个不同的民族,除了格鲁吉亚人之外,还有南奥塞梯、阿扎尔和阿布哈兹等。在苏联解体前后,这几个民族也有了从格鲁吉亚分裂出来的愿望,之后也很快演化成武装冲突。虽然在1995年之后,当地局势一度缓和,但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并没有解决。最终这些矛盾在21世纪初再度激化,最终引发了2008年的格俄战争。
(现代高加索,包括车臣、南奥塞梯、阿布哈兹和阿尔扎赫等不安定地区都在这块区域内)
所以基于极其复杂的历史变迁,外高加索三国在苏联解体之后各种民族与宗教矛盾错综复杂,因此发生了许多纷争,对其国家的发展也都产生了非常不好的影响。在2019年,这三个国家的人均GDP大约都在4000美元出头,在前苏联国家中都排在了相对靠后的位置。2. 古埃及两河流域的发源地?
两河流域文明的发源地
这个文明的中心大概在现在的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一带,北部古称亚述,南部为巴比伦尼亚。而巴比伦尼亚北部叫阿卡德,南部为苏美尔。
这一带远古时期居住着许多种族,是干旱区域,但下游土地肥沃,很早就发展了灌溉网络,形成以许多城市为中心的农业社会。
两河流域,是指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北接亚美尼亚高原,南临波斯湾,东与西伊朗山脉为界,西与叙利亚草原和阿拉伯沙漠接壤。
新月沃地是指两河流域及附近一连串肥沃的土地。两河流域的定期泛滥,使两河沿岸因河水泛滥而积淀成适于农耕的肥沃土壤。
包括今日的巴勒斯坦、约旦河、叙利亚、两河流域,由于在地图上好像一弯新月,所以美国芝加哥大学的考古学家詹姆斯布雷斯特德把这一大片的土地称为“新月沃地”。
新月沃地上有三条主要河流,约旦河,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共约40~50万平方公里。
两河流域文明的影响
两河流域是世界上文化发展最早的地区,为世界发明了第一种文字——楔形文字,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城市,编制了第一种法律,发明了第一个制陶器的陶轮,制定了第一个七天的周期,第一个阐述了创造世界和大洪水的神话。
两河流域文明对人类的贡献是难以估量的,作为世界上最早的、创造了辉煌成就的古代文明,其本身是世界文明的摇篮。
虽然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在后来的发展中经历了兴盛之后走向了灭亡,但是,在其发展历程中对其他文明如希腊文明、埃及文明、犹太文明形成的影响力却已经存在,并且不断影响着它们的发展历程及世界历史进程。
两河流域文明对埃及文明的影响
埃及的象形文字与苏美尔文字有着惊人的相似,埃及的建筑所用砖的大小和形制是早期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所特有的。
3. 为什么世界各国的男女或者说全人类都比例都是一半一半左右?
人类的性别只决定于X、Y两条性染色体,XX是女性,XY是男性;女性只能产生X卵细胞;而男性则能产生X或者Y的精子,总体数量1:1,所以世界上男女的比例基本是1:1。
生男生女或者能不能生都是有一定的偶然性,人体在排出生殖细胞后,生殖细胞自己游动寻找配对的异性生殖细胞,主要靠男性的精子游动,精子的数量少则几千万,多则几亿,由于都是体细胞经两次减数分裂形成的,虽然会有偶然的因素导致精子死亡,但是在数千万数亿这个级别上,单个男性产生的精中含有X、Y性染色体的大概是对半分的;而会由于健康程度导致游动速度以及和卵细胞结合的速度差异,一旦一个精子进入卵细胞结合,这个过程就停止了。这个过程中没有外在的推动力,就是靠这些小东西游动,而健康程度、携带的性染色体种类,都是完全随机的,所以形成的受精卵一般只能是XY或者XX,分别是男女。再加上全球数十亿人,这个数量再加上每个男性个体精子数量,总数会更加接近1:1。
这就是个概率的问题,和抛硬币的问题一样,不是花面就是国徽面,但是在一次抛硬币的时候,只能得到正面或者反面这两种结果,这个也是随机的过程。所以如果只看单一的一个家庭或者一个小的村落,那么男女比例可能有很大的倾斜,比如有的家庭想生个男孩结果接连都是女孩,也有某些村落男女比例倾斜较多,这也是由于样本量比较少的缘故。这是人类生殖的规律,但这个规律也会受到传统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比如印度的一些地方男女比例差别较大。这个规律在那些和人类有相似性别决定方式的动物中也是一样的,全部哺乳动物、大部分爬行类、两栖类以及雌雄异株的植物都属于XY型性别决定,在种群数量较大的情况下雌雄比例也会是1:1,像非洲的角马群,因为数量很大,而猛兽的数量较少,现在老虎只剩几千,狮子只剩几万,雌雄个体数量可能差别比较大一些。
此外,由于人类种群很庞大,也偶然会出现一些特殊的性别模式,主要是由于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减数分裂时两个性染色体没能分别分到两个生殖细胞中,会导致出现XXY、XXXY、XYY等模式。
4. 一些国家名称后缀的尼亚和斯坦是什么意思?
全世界193个国家中,有很多国名都以“斯坦”和“尼亚”结尾。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呢?
“斯坦”是“……的地方”的意思:“斯坦”是英文后缀“stan”的音译,意思是“……的地方”。颇有点“圈地”的感觉。
比如说:土库曼斯坦就是土库曼人生活的地方。生活在这里的人大多数是土库曼族的人。
但是现在,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不断交往交融,圈地的意思早已被弱化。
以“斯坦”为后缀的国家一般都和波斯帝国有关系:以“斯坦”为国名后缀的国家一般分布在中亚和西亚,都位于伊朗附近。为什么呢?因为伊朗的前身就是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波斯帝国。“斯坦”这个词就来源于古波斯语。
凡是有“斯坦”两个字的国家,都具有以下特征:要么曾是波斯的地盘,要么曾是波斯的藩属国。要么是波斯文化圈中的一员。
波斯(现伊朗)为什么不以“斯坦”为后缀?但是,波斯管藩属国叫“什么什么斯坦”,自己可不这么叫自己。古代波斯帝国就是现在的伊朗。伊朗(波斯)的国名是Iran,是波斯语Aryan的英译,意思是雅利安人的土地。
雅利安人最早是生活在俄罗斯乌拉尔山脉南部的一个游牧民族。其中有一支迁徙到印度,就是印度四种姓中的婆罗门和刹帝利;有一支迁徙到波斯,就是今天的伊朗。所以,亲们,伊朗虽然信奉伊斯兰教,但并不是阿拉伯人,是正宗的雅利安人。这是题外话。
巴勒斯坦与众不同: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翻译的误差,并不是所有的“斯坦”都是“……的地方”的意思。比如巴勒斯坦,英文是Palestine,其后缀“stine”和“stan”不一样。
“stine”是古闪米特语,意思是“人群”。
阿富汗也与众不同:另外,还有一个特别的:阿富汗。阿富汗的国名是“Afghanistan”。也是有后缀“stan”,按理说应该叫“阿富汗斯坦”。但或许是翻译人员比较任性,或许是给省略了。宁落一群,不落一人,这样不太好吧!
8个带有“斯坦”的国家:世界上以“斯坦”为后缀的国家有8个,他们是:、巴基斯坦、阿富汗斯坦、巴勒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
“尼亚”是“……之国”的意思:“尼亚”作为国名后缀,也是音译的结果。“尼亚”的英语是“nia”,来源于拉丁语,意思是“……之国”的意思,其实跟“斯坦”的意思差不多。
比如说:马来尼亚的意思是马来人的国家。
“尼亚”还有很多亲戚,比如说:利亚、西亚、地亚、吉亚、维亚、尼西亚等等……这些都是尼亚的变种,差别细微,翻译过来都差不多。
俄罗斯和蒙古与众不同:特别指出的是我们北方两个强邻:俄罗斯和蒙古。他们的英文名是Russia 和Mongolia。但是,我们翻译的时候却没加上“尼亚”,不知是为什么,反正也习惯了,加上“尼亚”太别扭了。
以“尼亚”为后缀的国家:以“尼亚”为后缀的国家有共有8个,爱沙尼亚、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斯洛文尼亚、、亚美尼亚、肯尼亚、坦桑尼亚、毛里塔尼亚。
而以“亚”为后缀的国家更多了,据统计,全球共计34个(包括几内亚比绍)。
专心写有参考价值的历史,喜欢请关注。5. 是不是伊朗自导自演?
这次伊朗核科学家扎德被暗杀后的结果可以用“黑色幽默”来形容。伊朗指责是美国干的,美国却说是以色列干的,而以色列说我没干。伊朗有点晕头转向,莫非是自己人干的?美国和以色列是好朋友,这不是坑人嘛,为何美国要嫁祸以色列呢,那么到底是不是以色列做的,伊朗的核科学家到底又是如何被暗杀的,会不会是伊朗自己自导自演的一出大戏,或许您看完本文会明白。
图1:扎德遇袭现场图
近期全球风云四起,美国总统的特朗普的败选或是最大的事件之一,甚至大过了中东乱局。说起中东乱局,除了以色列和叙利亚的冲突外,还有刚刚结束的阿塞拜疆与亚美尼亚的战争,另外几个斯坦国也内乱不堪,战火一度烧到了伊朗及俄罗斯两个大国的门口。
图2:遇难的伊朗核科学家法赫里扎德
然而中东国家中,今年最惨的莫属亚美尼亚了,接着就是伊朗,甚至伊朗的残况盖过了叙利亚。众知,当前的伊朗则是以哈梅内伊一手统治的神权国家,在国际上与主流国家关系闹的都挺僵,基本上受到美国制裁后属于内循环系统经济。也就是经济和所有贸易都是自给自足。外面的进不来,自己的也出不去。
图3:自动控制的高科技机枪
伊朗对此没有任何办法,被孤立的伊朗也基本上没有发展可言,主权货币也贬的一塌糊涂。经济不行就算了,没有发达国家的扶持科技则更加落后,一些武器多数属于几十年前的产物。理论上伊朗这样的国家如此发展只有被淘汰的份,落后就意味着要挨打,伊朗为了避免挨打,便只能研发核武器。可制造核武器对美以来说就会构成十足的威胁,因为伊朗曾多次扬言要将以色列从地图中抹去。因此,双方的矛盾出现了再次加剧。
图4:以色列摩萨德
今年伊朗不明原因的多次爆炸到现在没有清楚解释,另外伊朗生气了有打自己人的习惯,比如打自己家人的飞机,也有因为抗议处决国家运动员的例子,在全球造成恶劣的影响。
在近期伊朗核科学家法赫里扎德在首都德黑兰郊区被暗杀,杀害他的不是什么恐怖分子,而是由卫星控制的无人机枪所杀,纯属高科技。也令人觉得后怕,想想未来开车走在大街上,突然眼前飞过来一把冲锋枪,在毫无反应的情况下就阴阳两隔,真的太过酸爽。在我看来如此的高科技暗杀几乎连美国都做不出来,更别说恐怖分子或者自己人所为了。
图5:遇难现场
在我看来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以色列摩萨德所为。另外伊朗如此重要的科学家在这个节骨眼上不可能被自己人杀害,但被自己人杀害也是有可能的,目的就是要挑起美伊冲突。然后让伊朗彻底地与美国正面对决。可根据高科技武器来看,伊朗人是没有这种制造能力,他们顶多就是派一帮乌合之众蒙着头埋个路边炸弹接着一顿扫射。所以可以排除自导自演。
图6:伊朗最高领导人哈梅内伊
果不其然,一周内另外一名伊朗高官在伊拉克又遭美国无人机空袭伤亡。一周两起,而这起大家都知道了,正是美国干的。可知道了也不能怎样。
今天的伊朗在也不敢放狠话了,因为这次美国和以色列打算要动真格,以色列近期不但对叙利亚的伊朗军队及武器库狂轰乱炸外,美国也派了先进的战略核轰炸机驻守中东,随时都能对伊朗发动战争,就等伊朗动手报复好正式打响。
图7:中东地区
可伊朗怕了,哈梅内伊想要的只是自己的江山稳定而已,死了几员大将对他来说没什么,因为江山还在,可如果自己动武的话,不但伤害不到美以,肯定还将失去他的江山,还将辅助特朗普成为战时总统,推翻他的神权统治,改朝换代。伊朗一倒,中东将没有国家对以色列构成威胁。从此伊斯兰世界将彻底地走向衰落。所以哈梅内伊最终选择的只有一个字,那就是忍!
6. 历史上有哪些真正开战后才掏出来的高科技?
这个就不得不说红夷大炮了。
在明朝和后金的宁远之战中,红夷大炮对明朝此战的胜利,几乎起到了力挽狂澜的作用。
1.孙承宗被阉党排挤,袁崇焕孤守宁远。努尔哈赤率领的后金,先后攻陷了大明的辽东重镇辽阳和沈阳,此时明朝在辽东的势力急剧压缩,在经略辽东的东林党干将孙承宗的支持下,袁崇焕不断加固宁远城。
但是,阉党想控制辽东兵权,不断攻击孙承宗,天启五年,孙承宗无奈辞职。孙承宗去后,阉党派遣自己人兵部尚书高第接替辽东经略一职。
这个高第胆小怕事,一来到辽东,就改变孙承宗在辽东的方略,下令锦州和右屯卫的守城将士撤回关内,不再固守这几个大明在关外的要塞。袁崇焕据理力争,但是高第不听。并且他还想把宁远和前屯卫的大明边军也撤走。遭到袁崇焕的拒绝,袁崇焕表示坚决与宁远城共存亡。
不过,一旦撤走其他几个卫所的明朝边军,袁崇焕坚守的宁远卫也就成了孤城。袁崇焕和孙承宗辛辛苦苦经营的宁锦防线也就崩塌了。
2.努尔哈赤趁虚而入,宁远之战一触即发。努尔哈赤看到孙承宗被排挤,高第又胆小撤兵,宁远成了孤城,认为这是一个绝好的机会,如果趁机打下宁远,再借着明朝军民撤回关内的混乱状况,乘势一举攻下山海关,岂不是天赐良机。
于是,天启六年,努尔哈赤倾尽后金所有兵力,带领十三万人马,渡过辽河,浩浩荡荡杀奔宁远城而来。
此时袁崇焕手下只有一万兵马。虽然袁崇焕是守城,努尔哈赤是攻城,但是双方兵力13:1,有点太过悬殊了。
得到努尔哈赤将要攻打宁远的消息以后,明朝朝廷束手无策,认为宁远是守不住了。辽东经略高第和总兵杨骐也只是站在山海关上观望,不敢发一兵一卒去救援。
3.宁远大战战前动员,后金有攻城云梯,大明有红夷大炮。努尔哈赤带领大军来到宁远城外,驻扎在距离城墙5里的地方。他一边派大军将宁远城围个水泄不通,截断明军的退路,一边派人给袁崇焕送书信劝降。说自己带领三十万大军来攻,劝袁崇焕趁早投降归顺。
但是袁崇焕不为所动。他召集手下大将,开了一次战前动员会。到场的有总兵满桂,副将左辅、朱梅,参将祖大寿(吴三桂的舅舅),守备何可刚,通判金启倧等等,表示要誓死守卫宁远城。并分配了各个将领守城位置。
为了表示决心,袁崇焕当着所有将士的面吃了一把草,并刺血写书,所有守城将士被他的行为所激励,表示愿意一起誓死守城。
并且,袁崇焕明令通判金启倧带领民夫,将红夷大炮抬上城墙,放置在城头。安排好火药,物料和炮手。
除此以外,明军还有号称万人敌的一种火药,就是把火药油脂等易燃物卷到被子或席子里,引燃了扔下城楼,让它在后金军队里生火爆炸,跟炸药包汽油桶差不多。
4.宁远大战战况激烈,红夷大炮和万人敌力挽狂澜,改变战局。天启六年正月二十四日夜里,突然一声炮响,后金开始对宁远城发起进攻。努尔哈赤的八旗精兵漫山遍野向宁远城涌来。浩浩荡荡,鬼哭狼嚎。
第一波攻击被明军的弓箭,石头和大炮打退,努尔哈赤大怒,于是又派出第二波攻击部队。这批人全都身穿两层重甲,推着铁皮包着的攻城车和云梯,又一次对宁远城发起了攻击。
这些攻城车,猛烈的撞击宁远城的城墙和城门,宁远城在它们的撞击下,摇摇晃晃。同时,一批后金兵马推着攻城云梯贴近宁远城的城墙,向宁远城发出一波猛攻。在这些云梯的掩护下,后金八旗兵有的顺着云梯想爬上城墙,有的躲在云梯底下,挖墙根,挖地道。弓箭石头对他们失去了作用。
宁远城到了关键时候,城墙摇摇欲倒,城门几被攻破,宁远城眼看就要失陷。
这时候,袁崇焕身先士卒,站了出来,他包扎好伤口,一边带领士兵搬石头去堵住城墙被挖开的大洞,一边派人去发射红夷大炮和万人敌。
负责红夷大炮发射的是福建籍的工匠罗立,负责万人敌的是通判金启倧。在二人的亲自参与和指挥下,大炮和万人敌一起向城下的后金攻城大军中发射出去。
一时之间,后金大军中成了一片火海,后金士兵有被大炮炸死的,有被大火烧死的,有被大炮震晕的,有急忙忙救火扑火的,后金的进攻终于崩溃了。
这红夷大炮的威力有多大呢?一炮下去上百人死伤,一条炮弹过去,就是一条血河,后金士兵一看炮弹要打来,就吓得拼命逃窜。后来金启倧也因引燃大炮误伤自己而亡。
此战连续打了三天,金军三次猛烈的攻击都被红夷大炮和万人敌击退。由于金兵伤亡过重,努尔哈赤本人也身受重伤,无奈之下只好下令退兵。
努尔哈赤曾经说:“朕自二十五岁征伐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何独宁远一城不能下耶?”
其实这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明朝的红夷大炮,在当时可是先进武器,高科技武器,威力巨大。即便努尔哈赤战绩辉煌,碰到红夷大炮和万人敌也得吃瘪。宁远之战,也称为宁远大捷,这是明朝后期一场小小的大胜利。努尔哈赤退兵几个月后,也心情郁闷,伤势加重,不治而亡。
7. 为何没有打垮乌军炮兵?
俄乌冲突上百天,拥有大量战机的俄军为何没有打垮乌军的炮兵?要打垮乌军的炮兵,未必就需要大量的战机。这个角度看打击炮兵阵地可以用来打击的手段是无限多的。
例如可以以炮兵对炮兵,以特种兵打炮兵,用精确制导的导弹打炮兵。炮兵作为一个传统的陆地的地面的军种在现代战争当中,或许作用和地位已经大大地下降了。
中国的孙子兵法向来强调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战争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达成政治的目标,所以克劳塞维茨曾经说过:战争是政治的延续。
俄乌冲突俄罗斯方面的根本初心和目标,就是在于让乌克兰不要与俄罗斯为敌,相反要做俄罗斯的朋友,共同发展经济。不要跟北约及西方国家联手共同围困俄罗斯。乌克兰方面只要做到这些要求,基本上就可以与俄罗斯停火了。
所以整个战场上比炮兵更重要的目标是整个的决策者,和初心和根本使命相结合,相对应的能够决定政治解决方法的那些决策者。因此大量的空天军部队,精锐的部队应该用于决定战局根本的斩首行动。
或许这些炮兵乌克兰方面的未必是俄罗斯方面的主要的目标,所以虽然俄方拥有大量先进的战斗机,也没有都用来打击炮兵阵地吧。作者为#策划##会计师##人力资源管理#师 。#俄罗斯印象##怎么生活才能开心快乐##在头条看世界##我要上头条##写作##杭州头条##分享你的今日感悟##我在头条搞创作##每天都值得被记录#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系网络收集,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ynstorm@foxmail.com 谢谢支持!
1. 亚美尼亚地图位置,为何有人说一个比一个惨?
高加索三国,为何有人说一个比一个惨?说一个比一个惨倒是有点夸张了,但高加索三国确实历史经历极其曲折,而且近代的发展也不算好。特别是考虑到高加索地区从很早开始就进行了几个主要古文明的视野,而且现代“高加索人”这个称呼还是许多欧美国家对白人的正式称呼,这么显眼的地区处在现在这种状况确实是不如人意的,那么现在这种情况究竟是怎么造成的,又有哪些历史背景呢?高加索:传说与宗教
首先说明一点,欧美国家把白人称为高加索人主要是基于19世纪德国一些人类学家提出的人种划分理论,这个理论在现代其实早已过时,但这个名词因为曾得到广泛使用,所以现代仍然得到了沿用。但名词本身已经成为约定俗成,并没有特殊含义了。不过虽然“高加索”在这个名词里没有特殊意义,但高加索地区可以说从很早开始就是不同文明的交汇处,所以好几个文明从摇篮期开始,高加索这个地区就在其中拥有了一些象征意义。比如在希腊神话中,这个世界是由几个天柱所支撑起来的,而其中一个就位于高加索。而在普罗米修斯为人间盗来火种之后,宙斯为了惩罚他就将他绑在了位于高加索的天柱之上。而在波斯神话里,高加索山区与传说中环绕已知世界的卡夫山有关,是世界重生之战的战场。
(描绘普罗米修斯被缚折磨的古画,传说中这事就发生在高加索地区)
而这些神话可以告诉我们的是,这个地区在很早就被几个不同文明所知,因此也可以说在很早就成为了不同文明交流与冲突的场所。当然离高加索最近的文明还是波斯文明,所以早期的高加索地区其实最主要的影响还是来自波斯的影响。来自波斯的米底、阿契美尼德、安息和萨珊波斯都曾经将高加索地区全部或部分纳入自己的领土,所以亚美尼亚在早期的主要宗教也是发源于波斯地区的拜火教。特别是安息帝国时期,统治亚美尼亚的王族其实就是伊朗安息帝国的一个支脉,所以从公元1世纪到公元6世纪也是亚美尼亚的安息王朝时期。
但亚美尼亚的安息王朝却在公元4世纪和位于伊朗的安息王朝发生了决裂,原因就是在公元301年亚美尼亚的安息王朝改换门庭,开始把基督教作为国教,而亚美尼亚安息王朝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基督教列为国教的国家,因此这也使亚美尼亚在基督教历史上具有了比较重要的地位。在亚美尼亚将基督教列为国教后不久,其邻国格鲁吉亚也转信了基督教。但不久之后,高加索地区再次被来自伊朗的萨珊波斯帝国所主导,但这一次萨珊波斯却没有使拜火教重新成为当地的主导宗教。
(鼎盛时期的亚美尼亚安息王朝)
不过从公元7世纪开始,随着阿拉伯帝国的崛起,萨珊波斯很快被阿拉伯帝国灭亡,而阿拉伯的影响也很快波及到了高加索,伊斯兰教也开始传入当地。而在同时,受东罗马帝国影响的阿布哈兹王国以及信仰犹太教的突厥可萨汗国也先后建立,高加索地区逐渐形成了阿拉伯人、东罗马人和突厥人三方对抗的形势。到公元12世纪,格鲁吉亚王国崛起,其国王大卫四世将周边的伊斯兰教徒全部驱逐,成为了高加索地区的霸主。在公元1194年到1204年,格鲁吉亚女王塔玛丽还率军击退了塞尔柱突厥人的入侵,其疆域最大时涵盖了今天伊朗北部、土耳其东北部和整个北高加索地区。而在东罗马帝国在公元1204年被十字军灭亡之后,格鲁吉亚一度成为近东地区最核心的基督教国家。
蒙古征服与三方角力但好景不长,仅仅10几年后,横扫欧亚的蒙古军队入侵高加索,虽然由速不台和哲别率领的蒙古第一次西征军在几次击败了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联军之后将主攻矛头对准了基辅罗斯,使高加索暂时逃避了被征服的命运,但蒙古西征的附带影响在公元1226年就几乎使格鲁吉亚被灭亡。当时被蒙古军队一路追击从中亚逃到了高加索地区的花剌子模王子札兰丁要求格鲁吉亚王国支持自己与蒙古人作战,被拒绝之后他率军大举进攻格鲁吉亚,并一度攻陷了其首都第比利斯,此战过后格鲁吉亚迅速衰落,10年之后在蒙古第二次西征期间被蒙古军队征服。而亚美尼亚各王国则与蒙古人关系更加紧密,时任卡拉巴赫大公的哈桑·贾拉扬甚至曾两次前往蒙古帝国首都和林朝拜蒙古大汗,而在突厥人入侵高加索时一部分逃到了中东的亚美尼亚人则建立了乞里乞亚亚美尼亚王国,这个国家在蒙古第三次西征时成为了其主要盟友,为其出动了大批军队。
(描绘乞里乞亚亚美尼亚国王海屯一世在蒙古帝国首都和林时场景的画作)
而此后,高加索地区成为了第二次蒙古西征所建立的金帐汗国和第三次蒙古西征所建立的伊儿汗国反复争夺的地区,后来主要被伊儿汗国所控制。在公元14世纪伊儿汗国崩溃之后,伊儿汗国的余脉丘拜尼王朝和札剌亦儿王朝又成为了当地的主宰,之后被称为世界征服者的帖木儿在公元1386年到1403年之间曾经至少8次入侵高加索,而帖木儿的入侵使原本在可萨突厥时期和塞尔柱突厥时期就进入了高加索的突厥人群体得到明显壮大,外高加索地区的另外一个主要民族阿塞拜疆人在此时也基本形成。持续不断的战争使高加索地区分裂成了许多很小的王国,又为后来的几个地区强权将其纳入各自的势力范围铺平了道路。
(高加索地区的民族分布,因复杂历史而形成的复杂构成一目了然)
在帖木儿的侵袭之后,高加索地区就成为了奥斯曼、俄罗斯和伊朗三国角力的舞台。在公元16到17世纪,奥斯曼帝国和由阿塞拜疆人建立的伊朗萨非王朝在高加索地区进行了长期的争夺。最终在公元1555年双方达成了平分高加索的协议,高加索东部地区由萨非王朝控制,西部则归属奥斯曼帝国。但不久之后,俄罗斯这个新来者又再次打破了当地的权力平衡,俄罗斯首先占领了北高加索部分地区,之后它先是在公元19世纪初强迫萨非王朝放弃了自己在南高加索的领土,然后又通过俄土战争将奥斯曼从高加索西部逐出。在公元19世纪后半叶,俄罗斯又将高加索北部完全征服。而在此期间,原本是高加索北部主要民族且信仰伊斯兰教的切尔克斯人几乎被整体驱逐到了奥斯曼帝国。此后,俄罗斯基本上成为了高加索地区的霸主,一直持续到苏联解体时为止。
20世纪及苏联解体之后虽然俄罗斯在公元18世纪末就已经基本控制了高加索地区,但因为之前伊朗和奥斯曼都曾长期统治过高加索地区,所以这些国家都分布有大量高加索人。其中在奥斯曼帝国境内就分布有上百万亚美尼亚人。而在奥斯曼帝国逐步衰落,其所占领的基督教地区相继独立之后,奥斯曼境内对同样信仰基督教的亚美尼亚人的敌视情绪不断增长。而俄罗斯在其占领的高加索地区驱逐伊斯兰教徒的行动更进一步激化了奥斯曼对亚美尼亚人的敌视。
(逃避种族屠杀的亚美尼亚难民)
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同盟国阵营的奥斯曼很快被协约国阵营的俄罗斯在战场上打的大败,之后其战争部长恩维尔帕夏开始公开指责境内的亚美尼亚人是内鬼,之后奥斯曼帝国开始了大规模关押、驱逐和屠杀亚美尼亚人的行动,后来的研究估计在1914年到1918年之间总共有30万到150被屠杀,这一事件也成为了20世纪最著名的种族屠杀事件之一。
在1917年俄罗斯帝国崩溃之后,高加索地区的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和阿塞拜疆曾经短暂的联合成一个名叫外高加索联邦的国家,但很快分裂,而起因之一就是在21世纪还在困扰外高加索3国的纳戈尔诺-卡拉巴赫(下称纳-卡)争端。纳-卡地区主要居民是亚美尼亚人,但也长期受到阿塞拜疆的影响。所以外高加索联邦分裂后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就为争夺此地爆发了战争。后来在苏联红军的主导下,外高加索联邦重建并成为苏联创始加盟国。不过在1936年,这个加盟国又重新一分为三,纳-卡地区被划入阿塞拜疆,但亚美尼亚人对此一直心存不满。而在苏联末期,纳-卡地区的领导人利用苏联改革之机,于1988年自行举行全民公决,宣布当地并入亚美尼亚。之后两族人迅速在当地发生了冲突,并在苏联解体之前就演化成了局部战争。而在苏联解体之后,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两国公开参战,战争一度升级。目前该地建立了一个没有得到国际承认的“阿尔扎赫共和国”,它虽然得到亚美尼亚的支持,但在国际上仍然被视为阿塞拜疆的一部分。
(“阿尔扎赫共和国”,其右上方是阿塞拜疆,左下方是亚美尼亚)
而格鲁吉亚在苏联解体之后则很快爆发内战,其主要原因是格鲁吉亚境内也存在着好几个不同的民族,除了格鲁吉亚人之外,还有南奥塞梯、阿扎尔和阿布哈兹等。在苏联解体前后,这几个民族也有了从格鲁吉亚分裂出来的愿望,之后也很快演化成武装冲突。虽然在1995年之后,当地局势一度缓和,但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并没有解决。最终这些矛盾在21世纪初再度激化,最终引发了2008年的格俄战争。
(现代高加索,包括车臣、南奥塞梯、阿布哈兹和阿尔扎赫等不安定地区都在这块区域内)
所以基于极其复杂的历史变迁,外高加索三国在苏联解体之后各种民族与宗教矛盾错综复杂,因此发生了许多纷争,对其国家的发展也都产生了非常不好的影响。在2019年,这三个国家的人均GDP大约都在4000美元出头,在前苏联国家中都排在了相对靠后的位置。2. 古埃及两河流域的发源地?
两河流域文明的发源地
这个文明的中心大概在现在的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一带,北部古称亚述,南部为巴比伦尼亚。而巴比伦尼亚北部叫阿卡德,南部为苏美尔。
这一带远古时期居住着许多种族,是干旱区域,但下游土地肥沃,很早就发展了灌溉网络,形成以许多城市为中心的农业社会。
两河流域,是指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北接亚美尼亚高原,南临波斯湾,东与西伊朗山脉为界,西与叙利亚草原和阿拉伯沙漠接壤。
新月沃地是指两河流域及附近一连串肥沃的土地。两河流域的定期泛滥,使两河沿岸因河水泛滥而积淀成适于农耕的肥沃土壤。
包括今日的巴勒斯坦、约旦河、叙利亚、两河流域,由于在地图上好像一弯新月,所以美国芝加哥大学的考古学家詹姆斯布雷斯特德把这一大片的土地称为“新月沃地”。
新月沃地上有三条主要河流,约旦河,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共约40~50万平方公里。
两河流域文明的影响
两河流域是世界上文化发展最早的地区,为世界发明了第一种文字——楔形文字,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城市,编制了第一种法律,发明了第一个制陶器的陶轮,制定了第一个七天的周期,第一个阐述了创造世界和大洪水的神话。
两河流域文明对人类的贡献是难以估量的,作为世界上最早的、创造了辉煌成就的古代文明,其本身是世界文明的摇篮。
虽然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在后来的发展中经历了兴盛之后走向了灭亡,但是,在其发展历程中对其他文明如希腊文明、埃及文明、犹太文明形成的影响力却已经存在,并且不断影响着它们的发展历程及世界历史进程。
两河流域文明对埃及文明的影响
埃及的象形文字与苏美尔文字有着惊人的相似,埃及的建筑所用砖的大小和形制是早期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所特有的。
3. 为什么世界各国的男女或者说全人类都比例都是一半一半左右?
人类的性别只决定于X、Y两条性染色体,XX是女性,XY是男性;女性只能产生X卵细胞;而男性则能产生X或者Y的精子,总体数量1:1,所以世界上男女的比例基本是1:1。
生男生女或者能不能生都是有一定的偶然性,人体在排出生殖细胞后,生殖细胞自己游动寻找配对的异性生殖细胞,主要靠男性的精子游动,精子的数量少则几千万,多则几亿,由于都是体细胞经两次减数分裂形成的,虽然会有偶然的因素导致精子死亡,但是在数千万数亿这个级别上,单个男性产生的精中含有X、Y性染色体的大概是对半分的;而会由于健康程度导致游动速度以及和卵细胞结合的速度差异,一旦一个精子进入卵细胞结合,这个过程就停止了。这个过程中没有外在的推动力,就是靠这些小东西游动,而健康程度、携带的性染色体种类,都是完全随机的,所以形成的受精卵一般只能是XY或者XX,分别是男女。再加上全球数十亿人,这个数量再加上每个男性个体精子数量,总数会更加接近1:1。
这就是个概率的问题,和抛硬币的问题一样,不是花面就是国徽面,但是在一次抛硬币的时候,只能得到正面或者反面这两种结果,这个也是随机的过程。所以如果只看单一的一个家庭或者一个小的村落,那么男女比例可能有很大的倾斜,比如有的家庭想生个男孩结果接连都是女孩,也有某些村落男女比例倾斜较多,这也是由于样本量比较少的缘故。这是人类生殖的规律,但这个规律也会受到传统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比如印度的一些地方男女比例差别较大。这个规律在那些和人类有相似性别决定方式的动物中也是一样的,全部哺乳动物、大部分爬行类、两栖类以及雌雄异株的植物都属于XY型性别决定,在种群数量较大的情况下雌雄比例也会是1:1,像非洲的角马群,因为数量很大,而猛兽的数量较少,现在老虎只剩几千,狮子只剩几万,雌雄个体数量可能差别比较大一些。
此外,由于人类种群很庞大,也偶然会出现一些特殊的性别模式,主要是由于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减数分裂时两个性染色体没能分别分到两个生殖细胞中,会导致出现XXY、XXXY、XYY等模式。
4. 一些国家名称后缀的尼亚和斯坦是什么意思?
全世界193个国家中,有很多国名都以“斯坦”和“尼亚”结尾。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呢?
“斯坦”是“……的地方”的意思:“斯坦”是英文后缀“stan”的音译,意思是“……的地方”。颇有点“圈地”的感觉。
比如说:土库曼斯坦就是土库曼人生活的地方。生活在这里的人大多数是土库曼族的人。
但是现在,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不断交往交融,圈地的意思早已被弱化。
以“斯坦”为后缀的国家一般都和波斯帝国有关系:以“斯坦”为国名后缀的国家一般分布在中亚和西亚,都位于伊朗附近。为什么呢?因为伊朗的前身就是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波斯帝国。“斯坦”这个词就来源于古波斯语。
凡是有“斯坦”两个字的国家,都具有以下特征:要么曾是波斯的地盘,要么曾是波斯的藩属国。要么是波斯文化圈中的一员。
波斯(现伊朗)为什么不以“斯坦”为后缀?但是,波斯管藩属国叫“什么什么斯坦”,自己可不这么叫自己。古代波斯帝国就是现在的伊朗。伊朗(波斯)的国名是Iran,是波斯语Aryan的英译,意思是雅利安人的土地。
雅利安人最早是生活在俄罗斯乌拉尔山脉南部的一个游牧民族。其中有一支迁徙到印度,就是印度四种姓中的婆罗门和刹帝利;有一支迁徙到波斯,就是今天的伊朗。所以,亲们,伊朗虽然信奉伊斯兰教,但并不是阿拉伯人,是正宗的雅利安人。这是题外话。
巴勒斯坦与众不同: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翻译的误差,并不是所有的“斯坦”都是“……的地方”的意思。比如巴勒斯坦,英文是Palestine,其后缀“stine”和“stan”不一样。
“stine”是古闪米特语,意思是“人群”。
阿富汗也与众不同:另外,还有一个特别的:阿富汗。阿富汗的国名是“Afghanistan”。也是有后缀“stan”,按理说应该叫“阿富汗斯坦”。但或许是翻译人员比较任性,或许是给省略了。宁落一群,不落一人,这样不太好吧!
8个带有“斯坦”的国家:世界上以“斯坦”为后缀的国家有8个,他们是:、巴基斯坦、阿富汗斯坦、巴勒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
“尼亚”是“……之国”的意思:“尼亚”作为国名后缀,也是音译的结果。“尼亚”的英语是“nia”,来源于拉丁语,意思是“……之国”的意思,其实跟“斯坦”的意思差不多。
比如说:马来尼亚的意思是马来人的国家。
“尼亚”还有很多亲戚,比如说:利亚、西亚、地亚、吉亚、维亚、尼西亚等等……这些都是尼亚的变种,差别细微,翻译过来都差不多。
俄罗斯和蒙古与众不同:特别指出的是我们北方两个强邻:俄罗斯和蒙古。他们的英文名是Russia 和Mongolia。但是,我们翻译的时候却没加上“尼亚”,不知是为什么,反正也习惯了,加上“尼亚”太别扭了。
以“尼亚”为后缀的国家:以“尼亚”为后缀的国家有共有8个,爱沙尼亚、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斯洛文尼亚、、亚美尼亚、肯尼亚、坦桑尼亚、毛里塔尼亚。
而以“亚”为后缀的国家更多了,据统计,全球共计34个(包括几内亚比绍)。
专心写有参考价值的历史,喜欢请关注。5. 是不是伊朗自导自演?
这次伊朗核科学家扎德被暗杀后的结果可以用“黑色幽默”来形容。伊朗指责是美国干的,美国却说是以色列干的,而以色列说我没干。伊朗有点晕头转向,莫非是自己人干的?美国和以色列是好朋友,这不是坑人嘛,为何美国要嫁祸以色列呢,那么到底是不是以色列做的,伊朗的核科学家到底又是如何被暗杀的,会不会是伊朗自己自导自演的一出大戏,或许您看完本文会明白。
图1:扎德遇袭现场图
近期全球风云四起,美国总统的特朗普的败选或是最大的事件之一,甚至大过了中东乱局。说起中东乱局,除了以色列和叙利亚的冲突外,还有刚刚结束的阿塞拜疆与亚美尼亚的战争,另外几个斯坦国也内乱不堪,战火一度烧到了伊朗及俄罗斯两个大国的门口。
图2:遇难的伊朗核科学家法赫里扎德
然而中东国家中,今年最惨的莫属亚美尼亚了,接着就是伊朗,甚至伊朗的残况盖过了叙利亚。众知,当前的伊朗则是以哈梅内伊一手统治的神权国家,在国际上与主流国家关系闹的都挺僵,基本上受到美国制裁后属于内循环系统经济。也就是经济和所有贸易都是自给自足。外面的进不来,自己的也出不去。
图3:自动控制的高科技机枪
伊朗对此没有任何办法,被孤立的伊朗也基本上没有发展可言,主权货币也贬的一塌糊涂。经济不行就算了,没有发达国家的扶持科技则更加落后,一些武器多数属于几十年前的产物。理论上伊朗这样的国家如此发展只有被淘汰的份,落后就意味着要挨打,伊朗为了避免挨打,便只能研发核武器。可制造核武器对美以来说就会构成十足的威胁,因为伊朗曾多次扬言要将以色列从地图中抹去。因此,双方的矛盾出现了再次加剧。
图4:以色列摩萨德
今年伊朗不明原因的多次爆炸到现在没有清楚解释,另外伊朗生气了有打自己人的习惯,比如打自己家人的飞机,也有因为抗议处决国家运动员的例子,在全球造成恶劣的影响。
在近期伊朗核科学家法赫里扎德在首都德黑兰郊区被暗杀,杀害他的不是什么恐怖分子,而是由卫星控制的无人机枪所杀,纯属高科技。也令人觉得后怕,想想未来开车走在大街上,突然眼前飞过来一把冲锋枪,在毫无反应的情况下就阴阳两隔,真的太过酸爽。在我看来如此的高科技暗杀几乎连美国都做不出来,更别说恐怖分子或者自己人所为了。
图5:遇难现场
在我看来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以色列摩萨德所为。另外伊朗如此重要的科学家在这个节骨眼上不可能被自己人杀害,但被自己人杀害也是有可能的,目的就是要挑起美伊冲突。然后让伊朗彻底地与美国正面对决。可根据高科技武器来看,伊朗人是没有这种制造能力,他们顶多就是派一帮乌合之众蒙着头埋个路边炸弹接着一顿扫射。所以可以排除自导自演。
图6:伊朗最高领导人哈梅内伊
果不其然,一周内另外一名伊朗高官在伊拉克又遭美国无人机空袭伤亡。一周两起,而这起大家都知道了,正是美国干的。可知道了也不能怎样。
今天的伊朗在也不敢放狠话了,因为这次美国和以色列打算要动真格,以色列近期不但对叙利亚的伊朗军队及武器库狂轰乱炸外,美国也派了先进的战略核轰炸机驻守中东,随时都能对伊朗发动战争,就等伊朗动手报复好正式打响。
图7:中东地区
可伊朗怕了,哈梅内伊想要的只是自己的江山稳定而已,死了几员大将对他来说没什么,因为江山还在,可如果自己动武的话,不但伤害不到美以,肯定还将失去他的江山,还将辅助特朗普成为战时总统,推翻他的神权统治,改朝换代。伊朗一倒,中东将没有国家对以色列构成威胁。从此伊斯兰世界将彻底地走向衰落。所以哈梅内伊最终选择的只有一个字,那就是忍!
6. 历史上有哪些真正开战后才掏出来的高科技?
这个就不得不说红夷大炮了。
在明朝和后金的宁远之战中,红夷大炮对明朝此战的胜利,几乎起到了力挽狂澜的作用。
1.孙承宗被阉党排挤,袁崇焕孤守宁远。努尔哈赤率领的后金,先后攻陷了大明的辽东重镇辽阳和沈阳,此时明朝在辽东的势力急剧压缩,在经略辽东的东林党干将孙承宗的支持下,袁崇焕不断加固宁远城。
但是,阉党想控制辽东兵权,不断攻击孙承宗,天启五年,孙承宗无奈辞职。孙承宗去后,阉党派遣自己人兵部尚书高第接替辽东经略一职。
这个高第胆小怕事,一来到辽东,就改变孙承宗在辽东的方略,下令锦州和右屯卫的守城将士撤回关内,不再固守这几个大明在关外的要塞。袁崇焕据理力争,但是高第不听。并且他还想把宁远和前屯卫的大明边军也撤走。遭到袁崇焕的拒绝,袁崇焕表示坚决与宁远城共存亡。
不过,一旦撤走其他几个卫所的明朝边军,袁崇焕坚守的宁远卫也就成了孤城。袁崇焕和孙承宗辛辛苦苦经营的宁锦防线也就崩塌了。
2.努尔哈赤趁虚而入,宁远之战一触即发。努尔哈赤看到孙承宗被排挤,高第又胆小撤兵,宁远成了孤城,认为这是一个绝好的机会,如果趁机打下宁远,再借着明朝军民撤回关内的混乱状况,乘势一举攻下山海关,岂不是天赐良机。
于是,天启六年,努尔哈赤倾尽后金所有兵力,带领十三万人马,渡过辽河,浩浩荡荡杀奔宁远城而来。
此时袁崇焕手下只有一万兵马。虽然袁崇焕是守城,努尔哈赤是攻城,但是双方兵力13:1,有点太过悬殊了。
得到努尔哈赤将要攻打宁远的消息以后,明朝朝廷束手无策,认为宁远是守不住了。辽东经略高第和总兵杨骐也只是站在山海关上观望,不敢发一兵一卒去救援。
3.宁远大战战前动员,后金有攻城云梯,大明有红夷大炮。努尔哈赤带领大军来到宁远城外,驻扎在距离城墙5里的地方。他一边派大军将宁远城围个水泄不通,截断明军的退路,一边派人给袁崇焕送书信劝降。说自己带领三十万大军来攻,劝袁崇焕趁早投降归顺。
但是袁崇焕不为所动。他召集手下大将,开了一次战前动员会。到场的有总兵满桂,副将左辅、朱梅,参将祖大寿(吴三桂的舅舅),守备何可刚,通判金启倧等等,表示要誓死守卫宁远城。并分配了各个将领守城位置。
为了表示决心,袁崇焕当着所有将士的面吃了一把草,并刺血写书,所有守城将士被他的行为所激励,表示愿意一起誓死守城。
并且,袁崇焕明令通判金启倧带领民夫,将红夷大炮抬上城墙,放置在城头。安排好火药,物料和炮手。
除此以外,明军还有号称万人敌的一种火药,就是把火药油脂等易燃物卷到被子或席子里,引燃了扔下城楼,让它在后金军队里生火爆炸,跟炸药包汽油桶差不多。
4.宁远大战战况激烈,红夷大炮和万人敌力挽狂澜,改变战局。天启六年正月二十四日夜里,突然一声炮响,后金开始对宁远城发起进攻。努尔哈赤的八旗精兵漫山遍野向宁远城涌来。浩浩荡荡,鬼哭狼嚎。
第一波攻击被明军的弓箭,石头和大炮打退,努尔哈赤大怒,于是又派出第二波攻击部队。这批人全都身穿两层重甲,推着铁皮包着的攻城车和云梯,又一次对宁远城发起了攻击。
这些攻城车,猛烈的撞击宁远城的城墙和城门,宁远城在它们的撞击下,摇摇晃晃。同时,一批后金兵马推着攻城云梯贴近宁远城的城墙,向宁远城发出一波猛攻。在这些云梯的掩护下,后金八旗兵有的顺着云梯想爬上城墙,有的躲在云梯底下,挖墙根,挖地道。弓箭石头对他们失去了作用。
宁远城到了关键时候,城墙摇摇欲倒,城门几被攻破,宁远城眼看就要失陷。
这时候,袁崇焕身先士卒,站了出来,他包扎好伤口,一边带领士兵搬石头去堵住城墙被挖开的大洞,一边派人去发射红夷大炮和万人敌。
负责红夷大炮发射的是福建籍的工匠罗立,负责万人敌的是通判金启倧。在二人的亲自参与和指挥下,大炮和万人敌一起向城下的后金攻城大军中发射出去。
一时之间,后金大军中成了一片火海,后金士兵有被大炮炸死的,有被大火烧死的,有被大炮震晕的,有急忙忙救火扑火的,后金的进攻终于崩溃了。
这红夷大炮的威力有多大呢?一炮下去上百人死伤,一条炮弹过去,就是一条血河,后金士兵一看炮弹要打来,就吓得拼命逃窜。后来金启倧也因引燃大炮误伤自己而亡。
此战连续打了三天,金军三次猛烈的攻击都被红夷大炮和万人敌击退。由于金兵伤亡过重,努尔哈赤本人也身受重伤,无奈之下只好下令退兵。
努尔哈赤曾经说:“朕自二十五岁征伐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何独宁远一城不能下耶?”
其实这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明朝的红夷大炮,在当时可是先进武器,高科技武器,威力巨大。即便努尔哈赤战绩辉煌,碰到红夷大炮和万人敌也得吃瘪。宁远之战,也称为宁远大捷,这是明朝后期一场小小的大胜利。努尔哈赤退兵几个月后,也心情郁闷,伤势加重,不治而亡。
7. 为何没有打垮乌军炮兵?
俄乌冲突上百天,拥有大量战机的俄军为何没有打垮乌军的炮兵?要打垮乌军的炮兵,未必就需要大量的战机。这个角度看打击炮兵阵地可以用来打击的手段是无限多的。
例如可以以炮兵对炮兵,以特种兵打炮兵,用精确制导的导弹打炮兵。炮兵作为一个传统的陆地的地面的军种在现代战争当中,或许作用和地位已经大大地下降了。
中国的孙子兵法向来强调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战争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达成政治的目标,所以克劳塞维茨曾经说过:战争是政治的延续。
俄乌冲突俄罗斯方面的根本初心和目标,就是在于让乌克兰不要与俄罗斯为敌,相反要做俄罗斯的朋友,共同发展经济。不要跟北约及西方国家联手共同围困俄罗斯。乌克兰方面只要做到这些要求,基本上就可以与俄罗斯停火了。
所以整个战场上比炮兵更重要的目标是整个的决策者,和初心和根本使命相结合,相对应的能够决定政治解决方法的那些决策者。因此大量的空天军部队,精锐的部队应该用于决定战局根本的斩首行动。
或许这些炮兵乌克兰方面的未必是俄罗斯方面的主要的目标,所以虽然俄方拥有大量先进的战斗机,也没有都用来打击炮兵阵地吧。作者为#策划##会计师##人力资源管理#师 。#俄罗斯印象##怎么生活才能开心快乐##在头条看世界##我要上头条##写作##杭州头条##分享你的今日感悟##我在头条搞创作##每天都值得被记录#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系网络收集,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ynstorm@foxmail.com 谢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