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活着(你遇见过哪些三观不正的人或事)
资讯
2024-10-22
484
1. 北京青年活着,你遇见过哪些三观不正的人或事?
谢邀…三观不合注定一拍即散。
摸不透的心就算了,不必费力去揣摩;看不清的人就远躲,不必劳神去猜测。人生短暂,精力有限。我们应该将所有倾注于所爱的人、相处愉快的人。
三观不合我想不需要我多做赘余吧,我还是说道说道有利于下文的开展
一、何为三观?所谓三观就指的是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如果第三种观点有问题,那么几乎整个人都会被毁灭。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这三种观点实际上是我们的意识形态认知。
二、我遇到的三观不合的人和事01.夫妻间的那些事
女人往往都比男人要爱干净,总是把家里打扫的井井有条,干净整洁;男人却往往都很随意,换下的衣服袜子,东丢一件,西扔一件,和女人相比,男人就显得十分邋遢。你努力工作,想赚更多的钱,过更好的生活,而他却没有上进心,不思进取,打着游戏,混一天是一天,还埋怨你,眼里是不是只有钱!
你追求高品质的生活,对待生活很注重仪式感,会买些小饰品,买束花来装饰一下家里,提高一下生活当中的情趣,却被她埋怨乱花钱,买些没有用的东西。
02.情侣之间的那些事
你喜欢去旅游,感受大自然的风采,从旅途的过程中理解人生,他却觉得出去玩又累又费钱,是毫无意义的一件事。你喜欢一切有仪式感的事情,会在他生日时精心为他准备一份礼物,但他不仅忘了你的生日,甚至对有点生气的你说生日年年都有,为什么要浪费时间准备惊喜。
03.职场之间的那些事
我的上头有这样一群人,她们擅长“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更擅长“推责任”、“打太极”。其实,前一种技能没有什么不好,相反,它能体现一个人的“精明圆滑”,这是我本身不具备却很欣赏的。然而,格局决定了你是大智慧还是小聪明。你的精明是“抓大放小”、“大智若愚”,还是“事无巨细”、“锱铢必较”呢?后者难免显得低俗和目光短浅了——推脱责任、不担风险、不肯吃亏、时时算计、表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处事风格……我不认同,也不接受。我可以包容一个人的无知、市井、粗鲁,却不愿容忍一个人的“无德”。尤其是当你拿这个标准来要求我。
可无论内心如何抗拒,我常常还不得不被迫执行,不甘的火苗从心底蹿升,到了嘴边却硬生生咽下去,偶尔实在无法忍受因而脱口而出自己的观点,到最后还是自己圆场来平息。作为下属,别无选择。我的上头有这样一群人,她们擅长“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更擅长“推责任”、“打太极”。其实,前一种技能没有什么不好,相反,它能体现一个人的“精明圆滑”,这是我本身不具备却很欣赏的。
三、三观的重要性
01.对于个人来说,良好的三维观的形成有利于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发展,并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02.对于社会来说,社会可以形成良好的氛围,加强和谐社会的建设。
03.对国家来说,它可以促进国家的发展,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使祖国繁荣昌盛。
四、个人总结很多生活中的小事,往往都是争吵的源头,两个人的三观不一样,他的心事,你不懂,你的想法,他也不知道,想找个人倾诉,可是面对彼此,却怎么也开不了那个口。而婚姻里的激情,在这种关系中慢慢磨灭,希望大家的婚姻,能在万千个人中,遇到一个和你三观一致的人,知道你心里想什么,知你懂你。以后的岁月,携手同心。2. 他们的老年生活过得怎么样?
2015年以后我国将进入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时期,预测显示,从2015∽2035年的20年时间里,中国老年人口比例将会增加一倍,达到20%。2020年,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重超过17%。人口总量达到2.48亿。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随着老龄化的到来,这引起了国家和整个社会的关注,国家和私人养老院的兴起,印证了这一点。
老年人的生活咋样呢?
第一、 我们周围大多数老年人都是帮忙照顾孙子,让自己的孩子去工作打拼。我的父母是在家帮我看孩子,直到上幼儿园时才接到我们身边。每次在幼儿园,小学门口都能见到大批老年人在等孙子放学。年青人压力大,工作忙,在照顾孩子上心有余而力不足。
第二、老年人喜欢去锻炼身体。公园里、马路边、小区里,早上、晚上到处都是散步、打太极、跑步、跳广场舞的等等,各种各样的运动方式都有。
第三、就是老年人报一些兴趣班,娱乐一下。比如下下象棋,学书画,学唱歌,还有的去钓钓鱼。另外,周末约三五好友去爬爬山,参加自行车运动等。
第四,健身馆,瑜伽馆也能见到好多老年人。以前,在瑜伽馆时,见到一个60多岁的阿姨,每天都来,她说在家一个人无聊,寂寞,就每天来练会,和年轻人交流交流。心里也畅亮了。
第五、旅游也是老年热衷的一件事。年青时上班,没时间,现在闲了下来,去各地转转,看看外面的世界。记得有一次,在成都时见了一对快70岁的老,从云南过来的,他们说还要去重庆,人老了,娃也有事,带着老伴出来转转。并絮絮絮叨叨给我们说这几年去了好多地方。
农村的老人,就是年龄大了,也在地里忙个不停。种庄稼,务果树,想尽办挣钱补贴家用,给自己攒点养老钱,不拖累孩孑,又时还零碎给孩孑钱。总说:“孩孑在外压力大,要养娃娃,要买房,只要他过的好,吃的好,自己累点没事,反正还能干的动”。一件衣服、一个问候,就能让他们高兴很久。
其实,父母的要求很小,小到无可计较,可是,他们的爱很大,大到无所不包,只要你好,他们永远开心。孩子就是老年人的全部。
我是一个健身爱好者,也是一个喜欢投资的人,喜欢就关注我吧,投资健康,投资理财,你一定会需要,让我们共同探讨,共同进步,谢谢
3. 你见过哪些真实的赌博案例?
家里近亲里面有出过赌徒,把一手好牌打的稀巴烂的,所以赌博这两个字对我而言触目惊心,深恶痛绝。负责任的说,赌博害三代,一点都不夸张。很多人最开始接触赌博都是好奇心和侥幸心理在作怪,但是你不知道的是,这东西只要你开了头,就很难回头。很多人都抱着一种侥幸心理,想着“就玩两把,赚个几百块钱外快就再也不碰了”,可是当你真正赚到几百块的时候,你到时就会想赚几千几万,而绝不会是收手。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从头到尾都不要动这个念头,不想赢就不会输!
在我的认知里,很多人赌到最后就完全是一种病态的心理,人性都已经被扭曲了,因为亲身经历过其中的痛苦,他们自己其实比旁人更痛恨赌博,但悲剧就在于,有多痛恨就有多渴望。他们总会觉得自己失去的东西太多了,到最后其实很多人并不是想赢钱,更多的只是想回本,想拿回原本属于自己的一切。他们潜意识里想的是,我这辈子也没做过什么坏事,也算个很正直的人,为什么偏偏要让我遇到这样的事情。他们心理接受不了这种落差,心里想着“老天可以给我一次重新做人的机会”,而最快实现绝地翻盘的方式,就是继续赌,因为这东西来钱太快了,几分钟就能出结果,比炒股都刺激。结果又输的连裤衩都不剩。最终陷入了死循环。
尤其是新型的网络赌博,瘾要比传统的赌博大的多,只要有部手机或者电脑,在哪里都可以赌,一边上厕所都可以一边赌,所以很多人就是没日没夜的坐在电脑门钱赌,兴奋到连饭都不想吃,瘾真的就有这么大。而且在这里面所有的钱都是一串虚拟的数字,这会让你对金钱的流失变得更加麻木不仁,等你醒悟过来的时候,想再回头,才发现已经走下去太远了,回不去了。
我表哥,就是典型的因为赌博,一手好牌打的稀巴烂的。他小时候家里特别穷,基本属于所有亲戚当中最穷的一个,穷到吃了这一顿就不知道有没有下一顿,天一下雨都要拿好多碗放在地上等着从瓦片上不断滑下的雨水。根本原因,就是因为我的姨父喜欢赌,嗜赌到什么程度呢,家里能拿去当的都当掉了,姨娘辛辛苦苦到处凑的给我哥的学费,知道藏不住,所以干脆藏在自己袜子里,穿在鞋子里,但即使这样,在姨父的一顿暴打下,还是被他强行翻出来拿去赌光了。
好在我哥比较“争气”,考上了上海的名牌大学,又运气特别好,在大学遇到了一个对他特别关心的老师,老师不仅主动承担了他的学费,毕业后还给他介绍了工作,并且介绍了一个上海本地的女生,也就是后来我的嫂子。当时大概是10年左右,但我哥在上海一个月收入就已经有两三万一个月了,具体工作就不说了,怕被认出来。
虽然工资很高,但由于之前读书以及姨父的赌博,家里欠了一屁股债,所以他每个月的钱基本全拿去还债了。那时候姨父已经不赌了,并不是成功戒了,而是因为得了癌症了,赌不动了,所以我哥一方面继续帮家里还债,一方面又要拿出很多钱去帮父亲治病,所以那几年,还是入不敷出,家里的条件并没有得到一点改善。另外,其实上海本地人眼光是挺高的,很多都看不上来自其他小城市的人,尤其是原生家庭条件比较差的,所以我哥和我嫂子的感情不仅我嫂子家里人强烈反对,我们也不太看好,因为差距真的太大了,的确有点高攀了,我嫂子是复旦大学中山医院的一个主治医生,工作待遇都不错,长的也还可以,而且最关键的是上海本地人,在上海自己家有房子,而且是独生子女,这条件当时在我们看来,真的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但偏偏他们俩就一见钟情了,我嫂子力排众议,不顾家里人的反对,非他不嫁,她知道我哥当时穷,不仅一分钱嫁妆没要,而且还自己带着钱去把我哥的破瓦片房翻新成了小洋楼作为婚房,义无反顾的嫁给了我哥。后来他们的日子就越过越好,基本成了我们家众多亲戚当中最有出息的一个,可以说是真的触底反弹,咸鱼翻身了。
如果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那真的是一个穷屌丝完美逆袭,从此成为高富帅,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的美好故事。可惜,造化弄人,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原生家庭的影响,好景不长,就在大家都很看好他,把他被视为我们亲戚家的几个小孩中最有出息的一个,每年过年父辈口中说教的榜样时,我哥也染上了赌博。
刚开始还在可控范围内,也就来个几百几千块,到后面越发不可控制,过年前夕一个礼拜不到的时间,就把嫂子原本存的几十万准备买车的钱输的底都不剩。嫂子忍无可忍,在拜年的时候当着很多亲戚的面说出了这件事,长辈们纷纷指责他,让他一定不能走自己父亲的老路,这个东西是个无底洞。他当时自己也发誓要痛改前非,可……后续的发展你们也能猜到了,就跟很多赌徒一样,刚开始是跟亲戚熟人借,因为他们夫妻俩当时在上海一个月工资都快十万了,所以大家都愿意借给他,但后面才发现,借出去的钱泼出去的水,有来无回,一开口都是满嘴的谎言,于是他的名声就开始变臭了。
终于,亲戚熟人没人敢再借给他,大家都避而不及,年迈的母亲还没跟着他过两年好日子,就开始在村里被人背后戳脊梁骨,连很多亲戚都一改往日阿谀奉承的嘴脸,在村里数落她们。表哥不敢回来更不敢打电话给家里,姨娘一个人呆在农村家里,无所适从,见到我们经常崩溃大哭。
可是你以为这样就结束了吗?熟人借不到了怎么办,银行借呗,各种贷款软件借呗,各种高利贷借呗,最后雪球越滚越大,要债的人把家里亲戚朋友的电话都打爆了,到之后电话打不通,于是到他单位上去闹,结果表哥被迫辞职,彻底失去了收入来源,到嫂子医院里去闹,搞得嫂子面红耳赤。
最后他们发现我哥的确一点油水都榨不出来了,于是决定去法院告他,这下我哥彻底慌了,因为之前就算他失去了一切,但他还有家庭,有个很好的妻子和儿子,而且只要没有案底,凭借他的名牌大学的学历,他还有机会东山再起,可一旦进去了,就什么都没了。于是,他掏出了自己的底牌:要把上海的房子抵押出去。这一次,嫂子真的忍无可忍,这套房是他们这么多年的全部心血。心凉透了的嫂子终于答应,由她来想办法给我哥凑齐300万把他之前的债全部换掉,要求是,我哥得签协议,净身出户,离婚。
至此,一个原本幸福富足的家庭彻底破碎,我哥这样一个原本出身社会最底层的家庭的孩子,中途触底反弹,在上海买了房,取了好老婆,有份高薪工作,本来可以扬眉吐气,灿烂地度过这一生,但皆因为一个赌字,原本拥有的一切都成了泡影,典型的一手好牌打的稀巴烂。
希望以这个身边最真实的例子奉劝各位朋友,珍爱生命,远离赌博,洁身自好。赌博这种东西,真的是个无底洞,这辈子都不要去碰,十赌九输,不然你有再多的家底,都不够你输的,到最后会输的裤衩都不剩。很多时候,一念天堂,一念地狱,通过自己辛勤劳动得到的东西,即使再少,但至少心安理得,凭良心吃饭,靠力气赚钱,你会感到心里很踏实。不要想着天上掉馅饼的事,你要知道,越容易得到的东西往往就越容易失去,所有来自上苍的馈赠,其实冥冥之中早已做了明码标价。
4. 年轻人更应学习历史?
历史,绝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女孩。历史,是亿万人民亲身经历的感受,是刻骨铭心、永不忘记的清晰记忆,是虽然经过一些君王的御用文人的刻意歪曲、但终归还是原了本来面目的真相。当代年青人,如果不深入了解世界与我国的真历史,便不知晓如今世界与中国的发展与曲折,便缺乏对世界各国的尊重,缺乏对各国人民自主选择道路的理解,更缺乏对自己伟大祖国的热爱。
5. 年轻人应该和老人住一起?
个人观点,认为年轻人和老人还是分开住比较好,家庭会更和睦。
第一,毕竟年轻人和老年人生活习惯大不相同,就拿我们每天的吃饭问题吧!老人大多比较喜欢清淡为主,少油少盐,而年轻人则比较喜欢油炸食品,多油多盐,口味比较重一点。
第二,老年人都是早睡早起的习惯,而年轻人习惯正好相反,会比较喜欢晚睡晚起。老年人起早了家里势必会有各种声音,做饭收拾屋子,年轻人正睡的香突然听到肯定会特别反感生气。久而久之,肯定会都看不顺眼,脾气爆发。
第三,老人大多都比较唠叨啰嗦,子女每天早出晚归,下班回家还要被父母说,心里也是不痛快的。结婚的,每天在父母面前没有私人空间,许多亲密动作都不好意思在家里做,时间长了也会影响夫妻感情。
我和老公从结婚就跟他父母住一起,家里是两层楼,老公还有一个哥哥。他哥哥嫂子是在外地工作的不回家,他们还有一个孩子,和公婆我们一起住的。我们住二楼,他哥家孩子每天去我们二楼玩,弄的到处是垃圾,把家里杯子也摔的差不多了,每次都很恼火。公婆还都特别溺爱那个孩子,本来跟公婆就生活不到一起,再加上那个孩子,弄的大家心里都有了隔阂。一起生活了几年,现在搬出来了,感觉心里放松多了,心情也变的格外的好。
总之,住在一起婆媳矛盾,生活习惯的不同,都会让家庭矛盾升级。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变化,现在许多老人都不愿跟子女同住,他们会选择各种休闲娱乐来充实自己的生活,比如跳广场舞,练太极……如果老人单独住也会增加子女婆媳的感情,这样子女也会经常抽空回去看看,陪老人聊天说话,感情会越来越好。
最后,为了家庭和睦,年轻人最好还是不要和老人一同住,可以在旁边买房或租房,这样既照顾了老人,也会增进彼此的感情。
6. 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介绍一下我的开窍经历:
我初中的时候是班里的前三名,从来未曾掉出过的那种,然后顺利升入当地的重点高中。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中考淘汰率也挺高的,我们班进入重点高中的人数也就10个左右。和现在差不多。应该说我是以优秀学生的身份进入的重点高中。
进入高中后,然后开始学习高中的数理化课程,教我们的数学老师是一个成人电大毕业的老师,有一个3岁小女孩。因为重点高中缺数学老师,而他和当时的校长有点亲属关系,毕业后就调入这个学校,教高一两个班数学兼任我们班班主任。教我物理的老师也是一个小年轻,师专毕业的,还没结婚。教化学的老师倒是一个年纪比较大的男老师,快退休了。然后,我就在这叁个老师教育下开始了高中生活。
第一次进入高中的正式考试是期中考试,我的数学考了57,物理考了46,化学考了61。化学考的最好,因为我初中时候就参加过全地区的化学竞赛获得二等奖,但这个成绩打了我一闷棍,我啥时候成了连及格都难的差生了?是不是我学习不用功?听课不认真?还是开始问老师问题不积极啊?
我年轻,不知道原因,家里长辈忙于生活,无暇顾及我的学习,当时也没有补课这一课,或者说别人有补课的我不知道,但那个年代从来未曾有过现在这种大面积辅导班的现象。所以所以成绩差也没有去找原因,只是加倍努力的学习,不懂的就问老师。
然后三年时间就这样慢慢过去了,期间化学老师换掉了,换成了一个中年女教师,物理老师换成了另一班的中年男老师,但是数学老师也就是班主任还是那个电大毕业的。我的成绩依然不瘟不火,数学和物理在及格线上上下波动,但是我的化学逐渐适应了节奏,开始发力,新老师接手后,我的化学成绩稳步提升,提升100分的化学卷子能够考到80分以上,在当时的班级里,化学成绩已经进入班级前5名了。化学老师表扬我说我的成绩刚接这个班的时候很一般,现在突飞猛进追上来了,要求全班同学向我学习,当时在下面坐着还美滋滋的。但是数学物理始终在及格线上徘徊。很快就到了高考了,高考前我拼命的学习,从天不亮一直学到晩上十二点,非常的刻苦。
我参加的是91年的高考,高考过程别的都想不起来了,唯独有一点想的非常非常清楚,就是在做数学和物理的时候,那些题目都似曾相识,没有一个偏题怪题,一看就是平时学习过的东西。但是我却做不出来或者说不敢肯定,急得抓耳挠腮。
最终的高考成绩出来了,数学67,物理59,化学87,总成绩506,当年分数线520多吧,我连中专也没考上。
当时觉得考不上也没地方去工作,还是复习再考吧。我就来到了当地最有名的收高考复习生的一个学校,我这种分数他们还是愿意收的,也不需要交什么钱。
然后开始复习班的生活,数学是两个老师讲的,一个讲几何一个讲代数,物理老师是另一班的班主任,一上课我就惊呆了,老师先讲高考题目,在考场上我抓耳挠腮不得其解的东西,经这老师一讲,清清楚楚,没有任何疑问和拿不准了。接下来老师开始一个专题一个专题地讲述解题的思路和技巧,其中我现在记忆尤新的是讲述立体几何——点与点的距离、点与线的距离、点与面的距离、线与线的距离,线与面的距离、面与面的距离…各种距离的解决方法,入手的思路。用了几个课时,完全清楚了,每节课必讲一个专题的做法,到高考前,我工工整整,数学大概记录了五十多个专题的解决方法。
92年7月的7、8、9号,高考如期来临,而当时的我是一个什么感觉呢?还没考呢,我已经觉的信心十足,高考必胜了,没有什么可以难倒我的了。
走进考场,再也没有一年前那种似曾相识却做不出来痛苦的感觉了,考场上奋笔疾书,三天的考试顺利结束。
高考成绩出来,数学108,物理94,化学85,总分567,当年本科分数线可能是540。我们那个时候数学满分120,全班一共八个没过100的,我的数学依然不是很好的,在全班倒数后十名吧,但这个分数对我来说足够了,不扯后腿就可以了。而物理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满分100分,只丢了6分。
可能92年的高考难度小于91年,但在那个升学率只有25%左右的年代,我凭借着这个成绩成为了那幸运的四分之一,一举考上了本科院校,改写了人生。
如今己经年过半百,再回顾过往,不知道这算不算开窍经历——一年的学习时间,脱胎换骨的变化,人生从此走上正确的发展道路。
说了这么多,是想要告诉那些还在为孩子成绩不好而发愁的家长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1.孩子的智力能够达到一般水平,学习态度很好,一直努力学,成绩却始终不见提高。尤其是其它科目成绩还可以,就那么一两门课程上不去的时候,你要想到可能是老师这头出了问题———要么他知识能力达不到,要么他不会教,要么他没经验。
中学阶段的孩子,除了极个别学习天分十足,学习能力强的孩子之外,绝大多数孩子是需要老师来教育引导渡过这个学习阶段的。孩子听不懂,不会总结,无法举一反三,把握不住解题的规律……统统需要老师总结出来告诉孩子们,老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学习成绩。
2.判断老师的教学能力首先要看一下他的学历,能够教高中的老师至少他要上过大学,而且他的大学专业最好是他所教授课目的相关专业,比如教数学的,最好是大学学习数学相关专业的学生。无论学理论数学或者应用数学、统计学等,至少要保证他学习过微积分、高等代数、几何、概率论、数理概论……等基础数学相关的知识,这样在教高中的学生时候,才能高屋建瓴地把各类函数讲解清楚。同样,教授物理的老师最好是大学学理论物理或者材料物理等相关专业,至少要保证他学习过结构力学、流体力学、量子力学……这些物理相关知识。简而言之,能够教会你一碗水的老师,至少要有一桶水的水平。
其次老师毕业的学校也很关键,名牌大学的学生最好。985、211的学生,他的学习能力,领悟能力都强于一般院校大部分毕业生。这些名牌大学学生自身能力强,善于总结学习,他们总结出来的东西简明扼要,直达问题本质,教育孩子们是最合适不过了。这些年清北的毕业生下去教中学,我觉的就非常好。有人觉得浪费,有人不服气,说自己学得好不一定教得好,高分可能低能,这种现象我不否认存在,但据我几十年来的观察,这样现像很少。绝大多数是高分高能,好学校毕业的学生几乎干什么都理解快,上手快,而且总结到位,学习能力迅速转化为工作能力。而教我的班主任他自己都没考上正式的大学,更加不用提大学相关数学知识,我们问他问题一问就卡壳,回教研室问一下其他老师,到第二天再回答你,教我们集合和一一对应问题的时候,他站在那卖力地讲(教学态度是没问题的),我是听了一头雾水(也许我太笨没开窍),不知道他在讲啥。指望这样的老师帮你建立高中知识体系不是天方夜谭吗?这就是我们俗称的师傅不明徒弟拙。
第三就是老师的教学能力了,老师学历没问题,专业也没问题,但是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不会表达。或者没有教学经验。这样情况是存在的,前者确实不适合教书,后者需要时间。往往存在于那些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需要教一到二年之后,尤其带完整个高中过程,才能对高中的内容有整体上的把握。所以教毕业班的老师必须是经验丰富的老师,最好是从高一开始就是经验丰富的老师来带。但这一点很难,因为总得要有年轻人要成长,他们要从高一开始实践。高一的学生就是小白鼠。我们这批人就是,但没想到一当当了三年的小白鼠[捂脸]
3.上了高中之后老师其实是无法选择的,分给你们班什么老师就只能接受什么老师。这个时候就体现出家长的眼光和能力了。我当学生的时候曾经为听不懂想要换掉班主任(那时候不知道天高地厚),找几个相同看法的同学去和校长反应情况,结果没达到目的不说,反而遭到了班主任的报复,我学习不好他也没啥可报复的,只是我考不上大学的时候说几句风凉话。有一个学习还可以的,班里前三名的水平,高考前班主任找茬不让她睡觉(她住校),天天晩上找她,折腾得她本来可以考好大学的,最后只考了个中专。这是另一个话题了,就不展开说了。
这个时候就需要家长的力量了,当你发现孩子无法跟上课程的时候,要及时为其选择好的老师补课。现在和以前不同的是,各种媒体资源发达多了,老师也出来办各种各样的辅导班。很容易就给孩子找到经验丰富的老师。不过是需要拼财力物力的。我们现在的补课费用已经涨到每门课程一下午3小时1000元了。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注意孩子在班级的情况,是否适应班里的环境,要求孩子不要去和老师、同学冲突,没有任何好处。以孩子稚嫩的肩膀,是承担不起老师报复的怒火的。如果真的发现学校里、班级里出现了不正常的情况,要及时从孩子身上、口里掌握到真实的情况,从而决定处理措施。要让孩子感觉到,父母是你最大的靠山。这对住校的孩子,长时间不接触父母的孩子尤为重要。我们可以接受老师没有水平,教不会孩子,但绝不允许丧失师德甚至丧失人徳去侵犯孩子们的身心健康。一旦发生,这是靠孩子自己的力量解决不了的,家长必须要出手帮助孩子摆脱困境。女孩子的家长更要特别注意,有些丧尽天良的老师专门盯着漂亮的女生,光我从小听说的(我父母是老师),到我中学经历的,再到长大成年后听到看到的,性侵女生这种事情可以说在很多学校里都有发生。你所看到的暴露出来的判刑的枪毙的只不过是冰山的一角。
扯远了,虽然是回答一个开窍的问题,但是一回忆起自己求学的青春岁月,就唏嘘不已。我提到的那个考上中专的女同学从来不参加同学聚会,原因就是她认为自己当学生时代是班里的佼佼者,最后的发展却远远落在其他同学后面,这个心结伴随着她一生,40多岁就郁郁而终。而帮我开窍的复习班老师也有一位已经驾鹤西去,剩下的两位也已经光荣退休。
谨以此文献给曾经在我人生道路上给予我莫大帮助的老师们,特别是复习班遇到的三位名师,感恩你们[祈祷][祈祷][祈祷]
7. 失独家庭生活现状是什么样的?
中国有句古话:养儿防老。老去,是失独父母们更不愿触及的领域。人一老,病多,更容易寂寞。将来死了,怕是连个撒骨灰的都没有。”莲花妈妈说。失独家庭的养老问题十分严峻。有人调查过,绝大多数失独者属于中低收入群体,部分则是因病致贫。
“在北京、上海和江浙地区,失独家庭的经济诉求可能相对低一些。在广西、陕西、江西等中西部地区,不少失独家庭面临的经济困难十分迫切。”
失独群体面临的主要困境(1)失独导致子女赡养功能缺失。
突出表现在医疗困境、紧急救助及死亡丧葬等方面。中国传统思想中长期以来就有养儿防老的观念,很多父母倾其大半辈子的心血来照顾子女,子女的出生、教育、就业、婚姻、生子都一手包办就是为了到年老时能有生活的保障。而独生子女的死亡,使这些父母陷入了老无所依的境地。例如,失独老人住院、手术存在无人陪护、无人签字的问题;失独老人在出现突发疾病时,缺少能够在第一时间进行应急处理的联系人;此外,在部分盈利性养老院办理入住手续时,为了规避风险,也需要子女签署委托手续,那么失独老人就面临被拒之门外的困境。
(2)失独损害了家庭的经济功能。
失独人群中不乏因子女生前疾病缠身而负债累累的,在子女离世后,还要继续偿还债务,因此陷入了经济困境。此外,在目前保障制度尚未健全的情况下,那些丧失了劳动能力且经济收入较低的失独老人,在日常基本生活支出上得不到保障。对于经济状况较好的失独者,因子女的离世而失去其财产的继承者,家庭的经济功能也因此受到损害。
(3)部分失独家庭存在瓦解的隐患。
根据实际情况,北京市现有的失独群体中60岁以上占51.2%,大多失去了二次生育的能力。在中国的家庭中,孩子往往被放在核心的位置,独生子女的死亡,对于有些家庭来说意味着家庭精神支柱的垮塌,父职和母职无法继续履行。当失独者在情绪极度压抑无法得到排解时,夫妻双方的矛盾就容易凸显出来,相互之间的埋怨增多,夫妻之间的感情很容易出现裂痕,已经不圆满的家庭更加雪上加霜,存在瓦解的隐患。
(4)失独者情感无法得到宣泄带来心理问题。
失独者的心理尽管有时很封闭,但是他们的内心其实是渴望有倾诉对象的。失独者的情感依赖无处寄托,长期情绪得不到发泄和倾诉,得不到有效的心理辅导,身心憔悴,非常不利于健康。他们容易陷入精神抑郁、自我封闭甚至出现自杀倾向。
失独可能引发的社会问题失独者的增多导致我国贫困人口数量增大。
由于失独者的年龄大多在50岁以上,收入较低又缺乏劳动力,加之可能由于子女生前疾病而付出的大量医疗费用造成的大笔经济支出,许多失独家庭在子女离世后面临经济上的困境。而随着失独者年龄的上升,本身所需要的医疗和养老等费用就会增多,其经济上的困境会越来越严重,很多人不得不陷入贫穷。全国人大代表赵超在调查中发现,独生子女伤残的家庭,因医疗而返贫的家庭比例高达50%。由此推断,失独者数量的增多可能会成为导致国家贫困人口增多的因素之一。
独生子女的死亡不利于国家的经济发展。
大多数死亡的独生子女正处于青壮年阶段,在我国经济以劳动力密集型为主的情况下,这一年龄段的人正是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而失独者的增多,也就意味着我国的劳动力数量会有明显的下降,从而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
失独群体的日益庞大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这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失独家庭越多,失独所带来的问题越凸显,公众对于计生政策就越容易产生对立的情绪;其二,如果国家不能够有效解决失独问题,遭受丧子打击同时陷入生活困境的失独者就可能通过非理性手段来解决问题,从而影响社会的安定和谐。
失独家庭的现状 王梓毅 50岁 北京 儿子因意外去世 失独1年儿子走后,我在家躺了将近一年。每天困了就睡一小时,醒一会儿,再睡。现在只要出门我就要戴墨镜,隔着墨镜看世界,“我觉得心里安稳一些”。莲花妈妈 59岁 武汉 儿子因他杀去世 失独15年儿子走后我搬了好几次家,有新邻居问起,我就编故事。说“我有一儿一女,儿子在国外呢”。但儿子走后我记性大不如前了,有时候我不记得自己编的故事,“经常露馅儿”。孙秀琴 52岁 合肥 女儿因白血病去世 失独3年女儿临走前抓着我们的手说:“爸爸妈妈,别放开我。”如果有兄弟姐妹,骨髓移植不到60万元,我们是独生子女,前后花了快200万元。孩子走的时候真想跟她一起走,可我们还欠朋友几十万元,我们不能负了人家。木子夫妇 63~64岁 北京 儿子因脑出血去世 失独9年与多数失独者不同,木子夫妇剪断了与过去的一切联系,“不管多好的孩子,只要在父母前面走了,就是大不孝”。儿子出殡那天,木子在家亲自下厨,做了一大桌菜。“我坐下来,告诉自己,我必须吃下去,我要好好活。”刘弘芳 年龄不详 成都 儿子因意外去世 失独5年有一次暑假,婆婆和丈夫都住院,两个人的字,我一个人签。丈夫住12楼,天热得快疯了,我一趟趟跑。在楼下,我看到一个8岁小姑娘在帮生病的妈妈打饭,“我一下子就哭了。”这是一群孤独的人,在生命的某一刻,永远告别了“三口之家”。
他们大多生于上世纪50~60年代,赶上80年代独生子女政策严格执行的年代,人到中年却遭遇独子夭折,又因政策、身体等原因无法生育二胎。于是,生病和养老,成为他们多数人心头一块沉得卸不掉的石头。
2012年5月有媒体据卫生部《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估算,我国每年新增7.6万个失独家庭,全国失独家庭超过百万个。近日,人口学家易富贤进一步根据人口普查数据推断,中国现有的2.18亿独生子女中,会有1009万人或将在25岁之前离世。不用太久之后的中国,将有1000万家庭成为“失独家庭”。首批独生子女的父母正在步入晚年,对失独家庭来说,生活和精神支柱的双坍塌,令“生病”和“养老”成为这一群体最害怕提及的话题。在受访的失独家庭中,其经济来源一般分退休金和政府特扶金两块。东部地区每人每月的收入一般在2000元上下,西部地区每人每月收入不足或刚刚超过1000元。而他们的养老愿望是:双全夫妇希望居家养老,请保姆照顾;仅余一位的失独老人,希望住进专门接收失独者的养老院。无论哪种愿望,都需要经济实力做后盾。
健康心理咨询,找心理学说!心理学说:普及健康心理学,推动全民心理健康蓬勃发展。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系网络收集,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ynstorm@foxmail.com 谢谢支持!
1. 北京青年活着,你遇见过哪些三观不正的人或事?
谢邀…三观不合注定一拍即散。
摸不透的心就算了,不必费力去揣摩;看不清的人就远躲,不必劳神去猜测。人生短暂,精力有限。我们应该将所有倾注于所爱的人、相处愉快的人。
三观不合我想不需要我多做赘余吧,我还是说道说道有利于下文的开展
一、何为三观?所谓三观就指的是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如果第三种观点有问题,那么几乎整个人都会被毁灭。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这三种观点实际上是我们的意识形态认知。
二、我遇到的三观不合的人和事01.夫妻间的那些事
女人往往都比男人要爱干净,总是把家里打扫的井井有条,干净整洁;男人却往往都很随意,换下的衣服袜子,东丢一件,西扔一件,和女人相比,男人就显得十分邋遢。你努力工作,想赚更多的钱,过更好的生活,而他却没有上进心,不思进取,打着游戏,混一天是一天,还埋怨你,眼里是不是只有钱!
你追求高品质的生活,对待生活很注重仪式感,会买些小饰品,买束花来装饰一下家里,提高一下生活当中的情趣,却被她埋怨乱花钱,买些没有用的东西。
02.情侣之间的那些事
你喜欢去旅游,感受大自然的风采,从旅途的过程中理解人生,他却觉得出去玩又累又费钱,是毫无意义的一件事。你喜欢一切有仪式感的事情,会在他生日时精心为他准备一份礼物,但他不仅忘了你的生日,甚至对有点生气的你说生日年年都有,为什么要浪费时间准备惊喜。
03.职场之间的那些事
我的上头有这样一群人,她们擅长“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更擅长“推责任”、“打太极”。其实,前一种技能没有什么不好,相反,它能体现一个人的“精明圆滑”,这是我本身不具备却很欣赏的。然而,格局决定了你是大智慧还是小聪明。你的精明是“抓大放小”、“大智若愚”,还是“事无巨细”、“锱铢必较”呢?后者难免显得低俗和目光短浅了——推脱责任、不担风险、不肯吃亏、时时算计、表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处事风格……我不认同,也不接受。我可以包容一个人的无知、市井、粗鲁,却不愿容忍一个人的“无德”。尤其是当你拿这个标准来要求我。
可无论内心如何抗拒,我常常还不得不被迫执行,不甘的火苗从心底蹿升,到了嘴边却硬生生咽下去,偶尔实在无法忍受因而脱口而出自己的观点,到最后还是自己圆场来平息。作为下属,别无选择。我的上头有这样一群人,她们擅长“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更擅长“推责任”、“打太极”。其实,前一种技能没有什么不好,相反,它能体现一个人的“精明圆滑”,这是我本身不具备却很欣赏的。
三、三观的重要性
01.对于个人来说,良好的三维观的形成有利于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发展,并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02.对于社会来说,社会可以形成良好的氛围,加强和谐社会的建设。
03.对国家来说,它可以促进国家的发展,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使祖国繁荣昌盛。
四、个人总结很多生活中的小事,往往都是争吵的源头,两个人的三观不一样,他的心事,你不懂,你的想法,他也不知道,想找个人倾诉,可是面对彼此,却怎么也开不了那个口。而婚姻里的激情,在这种关系中慢慢磨灭,希望大家的婚姻,能在万千个人中,遇到一个和你三观一致的人,知道你心里想什么,知你懂你。以后的岁月,携手同心。2. 他们的老年生活过得怎么样?
2015年以后我国将进入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时期,预测显示,从2015∽2035年的20年时间里,中国老年人口比例将会增加一倍,达到20%。2020年,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重超过17%。人口总量达到2.48亿。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随着老龄化的到来,这引起了国家和整个社会的关注,国家和私人养老院的兴起,印证了这一点。
老年人的生活咋样呢?
第一、 我们周围大多数老年人都是帮忙照顾孙子,让自己的孩子去工作打拼。我的父母是在家帮我看孩子,直到上幼儿园时才接到我们身边。每次在幼儿园,小学门口都能见到大批老年人在等孙子放学。年青人压力大,工作忙,在照顾孩子上心有余而力不足。
第二、老年人喜欢去锻炼身体。公园里、马路边、小区里,早上、晚上到处都是散步、打太极、跑步、跳广场舞的等等,各种各样的运动方式都有。
第三、就是老年人报一些兴趣班,娱乐一下。比如下下象棋,学书画,学唱歌,还有的去钓钓鱼。另外,周末约三五好友去爬爬山,参加自行车运动等。
第四,健身馆,瑜伽馆也能见到好多老年人。以前,在瑜伽馆时,见到一个60多岁的阿姨,每天都来,她说在家一个人无聊,寂寞,就每天来练会,和年轻人交流交流。心里也畅亮了。
第五、旅游也是老年热衷的一件事。年青时上班,没时间,现在闲了下来,去各地转转,看看外面的世界。记得有一次,在成都时见了一对快70岁的老,从云南过来的,他们说还要去重庆,人老了,娃也有事,带着老伴出来转转。并絮絮絮叨叨给我们说这几年去了好多地方。
农村的老人,就是年龄大了,也在地里忙个不停。种庄稼,务果树,想尽办挣钱补贴家用,给自己攒点养老钱,不拖累孩孑,又时还零碎给孩孑钱。总说:“孩孑在外压力大,要养娃娃,要买房,只要他过的好,吃的好,自己累点没事,反正还能干的动”。一件衣服、一个问候,就能让他们高兴很久。
其实,父母的要求很小,小到无可计较,可是,他们的爱很大,大到无所不包,只要你好,他们永远开心。孩子就是老年人的全部。
我是一个健身爱好者,也是一个喜欢投资的人,喜欢就关注我吧,投资健康,投资理财,你一定会需要,让我们共同探讨,共同进步,谢谢
3. 你见过哪些真实的赌博案例?
家里近亲里面有出过赌徒,把一手好牌打的稀巴烂的,所以赌博这两个字对我而言触目惊心,深恶痛绝。负责任的说,赌博害三代,一点都不夸张。很多人最开始接触赌博都是好奇心和侥幸心理在作怪,但是你不知道的是,这东西只要你开了头,就很难回头。很多人都抱着一种侥幸心理,想着“就玩两把,赚个几百块钱外快就再也不碰了”,可是当你真正赚到几百块的时候,你到时就会想赚几千几万,而绝不会是收手。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从头到尾都不要动这个念头,不想赢就不会输!
在我的认知里,很多人赌到最后就完全是一种病态的心理,人性都已经被扭曲了,因为亲身经历过其中的痛苦,他们自己其实比旁人更痛恨赌博,但悲剧就在于,有多痛恨就有多渴望。他们总会觉得自己失去的东西太多了,到最后其实很多人并不是想赢钱,更多的只是想回本,想拿回原本属于自己的一切。他们潜意识里想的是,我这辈子也没做过什么坏事,也算个很正直的人,为什么偏偏要让我遇到这样的事情。他们心理接受不了这种落差,心里想着“老天可以给我一次重新做人的机会”,而最快实现绝地翻盘的方式,就是继续赌,因为这东西来钱太快了,几分钟就能出结果,比炒股都刺激。结果又输的连裤衩都不剩。最终陷入了死循环。
尤其是新型的网络赌博,瘾要比传统的赌博大的多,只要有部手机或者电脑,在哪里都可以赌,一边上厕所都可以一边赌,所以很多人就是没日没夜的坐在电脑门钱赌,兴奋到连饭都不想吃,瘾真的就有这么大。而且在这里面所有的钱都是一串虚拟的数字,这会让你对金钱的流失变得更加麻木不仁,等你醒悟过来的时候,想再回头,才发现已经走下去太远了,回不去了。
我表哥,就是典型的因为赌博,一手好牌打的稀巴烂的。他小时候家里特别穷,基本属于所有亲戚当中最穷的一个,穷到吃了这一顿就不知道有没有下一顿,天一下雨都要拿好多碗放在地上等着从瓦片上不断滑下的雨水。根本原因,就是因为我的姨父喜欢赌,嗜赌到什么程度呢,家里能拿去当的都当掉了,姨娘辛辛苦苦到处凑的给我哥的学费,知道藏不住,所以干脆藏在自己袜子里,穿在鞋子里,但即使这样,在姨父的一顿暴打下,还是被他强行翻出来拿去赌光了。
好在我哥比较“争气”,考上了上海的名牌大学,又运气特别好,在大学遇到了一个对他特别关心的老师,老师不仅主动承担了他的学费,毕业后还给他介绍了工作,并且介绍了一个上海本地的女生,也就是后来我的嫂子。当时大概是10年左右,但我哥在上海一个月收入就已经有两三万一个月了,具体工作就不说了,怕被认出来。
虽然工资很高,但由于之前读书以及姨父的赌博,家里欠了一屁股债,所以他每个月的钱基本全拿去还债了。那时候姨父已经不赌了,并不是成功戒了,而是因为得了癌症了,赌不动了,所以我哥一方面继续帮家里还债,一方面又要拿出很多钱去帮父亲治病,所以那几年,还是入不敷出,家里的条件并没有得到一点改善。另外,其实上海本地人眼光是挺高的,很多都看不上来自其他小城市的人,尤其是原生家庭条件比较差的,所以我哥和我嫂子的感情不仅我嫂子家里人强烈反对,我们也不太看好,因为差距真的太大了,的确有点高攀了,我嫂子是复旦大学中山医院的一个主治医生,工作待遇都不错,长的也还可以,而且最关键的是上海本地人,在上海自己家有房子,而且是独生子女,这条件当时在我们看来,真的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但偏偏他们俩就一见钟情了,我嫂子力排众议,不顾家里人的反对,非他不嫁,她知道我哥当时穷,不仅一分钱嫁妆没要,而且还自己带着钱去把我哥的破瓦片房翻新成了小洋楼作为婚房,义无反顾的嫁给了我哥。后来他们的日子就越过越好,基本成了我们家众多亲戚当中最有出息的一个,可以说是真的触底反弹,咸鱼翻身了。
如果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那真的是一个穷屌丝完美逆袭,从此成为高富帅,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的美好故事。可惜,造化弄人,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原生家庭的影响,好景不长,就在大家都很看好他,把他被视为我们亲戚家的几个小孩中最有出息的一个,每年过年父辈口中说教的榜样时,我哥也染上了赌博。
刚开始还在可控范围内,也就来个几百几千块,到后面越发不可控制,过年前夕一个礼拜不到的时间,就把嫂子原本存的几十万准备买车的钱输的底都不剩。嫂子忍无可忍,在拜年的时候当着很多亲戚的面说出了这件事,长辈们纷纷指责他,让他一定不能走自己父亲的老路,这个东西是个无底洞。他当时自己也发誓要痛改前非,可……后续的发展你们也能猜到了,就跟很多赌徒一样,刚开始是跟亲戚熟人借,因为他们夫妻俩当时在上海一个月工资都快十万了,所以大家都愿意借给他,但后面才发现,借出去的钱泼出去的水,有来无回,一开口都是满嘴的谎言,于是他的名声就开始变臭了。
终于,亲戚熟人没人敢再借给他,大家都避而不及,年迈的母亲还没跟着他过两年好日子,就开始在村里被人背后戳脊梁骨,连很多亲戚都一改往日阿谀奉承的嘴脸,在村里数落她们。表哥不敢回来更不敢打电话给家里,姨娘一个人呆在农村家里,无所适从,见到我们经常崩溃大哭。
可是你以为这样就结束了吗?熟人借不到了怎么办,银行借呗,各种贷款软件借呗,各种高利贷借呗,最后雪球越滚越大,要债的人把家里亲戚朋友的电话都打爆了,到之后电话打不通,于是到他单位上去闹,结果表哥被迫辞职,彻底失去了收入来源,到嫂子医院里去闹,搞得嫂子面红耳赤。
最后他们发现我哥的确一点油水都榨不出来了,于是决定去法院告他,这下我哥彻底慌了,因为之前就算他失去了一切,但他还有家庭,有个很好的妻子和儿子,而且只要没有案底,凭借他的名牌大学的学历,他还有机会东山再起,可一旦进去了,就什么都没了。于是,他掏出了自己的底牌:要把上海的房子抵押出去。这一次,嫂子真的忍无可忍,这套房是他们这么多年的全部心血。心凉透了的嫂子终于答应,由她来想办法给我哥凑齐300万把他之前的债全部换掉,要求是,我哥得签协议,净身出户,离婚。
至此,一个原本幸福富足的家庭彻底破碎,我哥这样一个原本出身社会最底层的家庭的孩子,中途触底反弹,在上海买了房,取了好老婆,有份高薪工作,本来可以扬眉吐气,灿烂地度过这一生,但皆因为一个赌字,原本拥有的一切都成了泡影,典型的一手好牌打的稀巴烂。
希望以这个身边最真实的例子奉劝各位朋友,珍爱生命,远离赌博,洁身自好。赌博这种东西,真的是个无底洞,这辈子都不要去碰,十赌九输,不然你有再多的家底,都不够你输的,到最后会输的裤衩都不剩。很多时候,一念天堂,一念地狱,通过自己辛勤劳动得到的东西,即使再少,但至少心安理得,凭良心吃饭,靠力气赚钱,你会感到心里很踏实。不要想着天上掉馅饼的事,你要知道,越容易得到的东西往往就越容易失去,所有来自上苍的馈赠,其实冥冥之中早已做了明码标价。
4. 年轻人更应学习历史?
历史,绝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女孩。历史,是亿万人民亲身经历的感受,是刻骨铭心、永不忘记的清晰记忆,是虽然经过一些君王的御用文人的刻意歪曲、但终归还是原了本来面目的真相。当代年青人,如果不深入了解世界与我国的真历史,便不知晓如今世界与中国的发展与曲折,便缺乏对世界各国的尊重,缺乏对各国人民自主选择道路的理解,更缺乏对自己伟大祖国的热爱。
5. 年轻人应该和老人住一起?
个人观点,认为年轻人和老人还是分开住比较好,家庭会更和睦。
第一,毕竟年轻人和老年人生活习惯大不相同,就拿我们每天的吃饭问题吧!老人大多比较喜欢清淡为主,少油少盐,而年轻人则比较喜欢油炸食品,多油多盐,口味比较重一点。
第二,老年人都是早睡早起的习惯,而年轻人习惯正好相反,会比较喜欢晚睡晚起。老年人起早了家里势必会有各种声音,做饭收拾屋子,年轻人正睡的香突然听到肯定会特别反感生气。久而久之,肯定会都看不顺眼,脾气爆发。
第三,老人大多都比较唠叨啰嗦,子女每天早出晚归,下班回家还要被父母说,心里也是不痛快的。结婚的,每天在父母面前没有私人空间,许多亲密动作都不好意思在家里做,时间长了也会影响夫妻感情。
我和老公从结婚就跟他父母住一起,家里是两层楼,老公还有一个哥哥。他哥哥嫂子是在外地工作的不回家,他们还有一个孩子,和公婆我们一起住的。我们住二楼,他哥家孩子每天去我们二楼玩,弄的到处是垃圾,把家里杯子也摔的差不多了,每次都很恼火。公婆还都特别溺爱那个孩子,本来跟公婆就生活不到一起,再加上那个孩子,弄的大家心里都有了隔阂。一起生活了几年,现在搬出来了,感觉心里放松多了,心情也变的格外的好。
总之,住在一起婆媳矛盾,生活习惯的不同,都会让家庭矛盾升级。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变化,现在许多老人都不愿跟子女同住,他们会选择各种休闲娱乐来充实自己的生活,比如跳广场舞,练太极……如果老人单独住也会增加子女婆媳的感情,这样子女也会经常抽空回去看看,陪老人聊天说话,感情会越来越好。
最后,为了家庭和睦,年轻人最好还是不要和老人一同住,可以在旁边买房或租房,这样既照顾了老人,也会增进彼此的感情。
6. 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介绍一下我的开窍经历:
我初中的时候是班里的前三名,从来未曾掉出过的那种,然后顺利升入当地的重点高中。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中考淘汰率也挺高的,我们班进入重点高中的人数也就10个左右。和现在差不多。应该说我是以优秀学生的身份进入的重点高中。
进入高中后,然后开始学习高中的数理化课程,教我们的数学老师是一个成人电大毕业的老师,有一个3岁小女孩。因为重点高中缺数学老师,而他和当时的校长有点亲属关系,毕业后就调入这个学校,教高一两个班数学兼任我们班班主任。教我物理的老师也是一个小年轻,师专毕业的,还没结婚。教化学的老师倒是一个年纪比较大的男老师,快退休了。然后,我就在这叁个老师教育下开始了高中生活。
第一次进入高中的正式考试是期中考试,我的数学考了57,物理考了46,化学考了61。化学考的最好,因为我初中时候就参加过全地区的化学竞赛获得二等奖,但这个成绩打了我一闷棍,我啥时候成了连及格都难的差生了?是不是我学习不用功?听课不认真?还是开始问老师问题不积极啊?
我年轻,不知道原因,家里长辈忙于生活,无暇顾及我的学习,当时也没有补课这一课,或者说别人有补课的我不知道,但那个年代从来未曾有过现在这种大面积辅导班的现象。所以所以成绩差也没有去找原因,只是加倍努力的学习,不懂的就问老师。
然后三年时间就这样慢慢过去了,期间化学老师换掉了,换成了一个中年女教师,物理老师换成了另一班的中年男老师,但是数学老师也就是班主任还是那个电大毕业的。我的成绩依然不瘟不火,数学和物理在及格线上上下波动,但是我的化学逐渐适应了节奏,开始发力,新老师接手后,我的化学成绩稳步提升,提升100分的化学卷子能够考到80分以上,在当时的班级里,化学成绩已经进入班级前5名了。化学老师表扬我说我的成绩刚接这个班的时候很一般,现在突飞猛进追上来了,要求全班同学向我学习,当时在下面坐着还美滋滋的。但是数学物理始终在及格线上徘徊。很快就到了高考了,高考前我拼命的学习,从天不亮一直学到晩上十二点,非常的刻苦。
我参加的是91年的高考,高考过程别的都想不起来了,唯独有一点想的非常非常清楚,就是在做数学和物理的时候,那些题目都似曾相识,没有一个偏题怪题,一看就是平时学习过的东西。但是我却做不出来或者说不敢肯定,急得抓耳挠腮。
最终的高考成绩出来了,数学67,物理59,化学87,总成绩506,当年分数线520多吧,我连中专也没考上。
当时觉得考不上也没地方去工作,还是复习再考吧。我就来到了当地最有名的收高考复习生的一个学校,我这种分数他们还是愿意收的,也不需要交什么钱。
然后开始复习班的生活,数学是两个老师讲的,一个讲几何一个讲代数,物理老师是另一班的班主任,一上课我就惊呆了,老师先讲高考题目,在考场上我抓耳挠腮不得其解的东西,经这老师一讲,清清楚楚,没有任何疑问和拿不准了。接下来老师开始一个专题一个专题地讲述解题的思路和技巧,其中我现在记忆尤新的是讲述立体几何——点与点的距离、点与线的距离、点与面的距离、线与线的距离,线与面的距离、面与面的距离…各种距离的解决方法,入手的思路。用了几个课时,完全清楚了,每节课必讲一个专题的做法,到高考前,我工工整整,数学大概记录了五十多个专题的解决方法。
92年7月的7、8、9号,高考如期来临,而当时的我是一个什么感觉呢?还没考呢,我已经觉的信心十足,高考必胜了,没有什么可以难倒我的了。
走进考场,再也没有一年前那种似曾相识却做不出来痛苦的感觉了,考场上奋笔疾书,三天的考试顺利结束。
高考成绩出来,数学108,物理94,化学85,总分567,当年本科分数线可能是540。我们那个时候数学满分120,全班一共八个没过100的,我的数学依然不是很好的,在全班倒数后十名吧,但这个分数对我来说足够了,不扯后腿就可以了。而物理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满分100分,只丢了6分。
可能92年的高考难度小于91年,但在那个升学率只有25%左右的年代,我凭借着这个成绩成为了那幸运的四分之一,一举考上了本科院校,改写了人生。
如今己经年过半百,再回顾过往,不知道这算不算开窍经历——一年的学习时间,脱胎换骨的变化,人生从此走上正确的发展道路。
说了这么多,是想要告诉那些还在为孩子成绩不好而发愁的家长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1.孩子的智力能够达到一般水平,学习态度很好,一直努力学,成绩却始终不见提高。尤其是其它科目成绩还可以,就那么一两门课程上不去的时候,你要想到可能是老师这头出了问题———要么他知识能力达不到,要么他不会教,要么他没经验。
中学阶段的孩子,除了极个别学习天分十足,学习能力强的孩子之外,绝大多数孩子是需要老师来教育引导渡过这个学习阶段的。孩子听不懂,不会总结,无法举一反三,把握不住解题的规律……统统需要老师总结出来告诉孩子们,老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学习成绩。
2.判断老师的教学能力首先要看一下他的学历,能够教高中的老师至少他要上过大学,而且他的大学专业最好是他所教授课目的相关专业,比如教数学的,最好是大学学习数学相关专业的学生。无论学理论数学或者应用数学、统计学等,至少要保证他学习过微积分、高等代数、几何、概率论、数理概论……等基础数学相关的知识,这样在教高中的学生时候,才能高屋建瓴地把各类函数讲解清楚。同样,教授物理的老师最好是大学学理论物理或者材料物理等相关专业,至少要保证他学习过结构力学、流体力学、量子力学……这些物理相关知识。简而言之,能够教会你一碗水的老师,至少要有一桶水的水平。
其次老师毕业的学校也很关键,名牌大学的学生最好。985、211的学生,他的学习能力,领悟能力都强于一般院校大部分毕业生。这些名牌大学学生自身能力强,善于总结学习,他们总结出来的东西简明扼要,直达问题本质,教育孩子们是最合适不过了。这些年清北的毕业生下去教中学,我觉的就非常好。有人觉得浪费,有人不服气,说自己学得好不一定教得好,高分可能低能,这种现象我不否认存在,但据我几十年来的观察,这样现像很少。绝大多数是高分高能,好学校毕业的学生几乎干什么都理解快,上手快,而且总结到位,学习能力迅速转化为工作能力。而教我的班主任他自己都没考上正式的大学,更加不用提大学相关数学知识,我们问他问题一问就卡壳,回教研室问一下其他老师,到第二天再回答你,教我们集合和一一对应问题的时候,他站在那卖力地讲(教学态度是没问题的),我是听了一头雾水(也许我太笨没开窍),不知道他在讲啥。指望这样的老师帮你建立高中知识体系不是天方夜谭吗?这就是我们俗称的师傅不明徒弟拙。
第三就是老师的教学能力了,老师学历没问题,专业也没问题,但是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不会表达。或者没有教学经验。这样情况是存在的,前者确实不适合教书,后者需要时间。往往存在于那些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需要教一到二年之后,尤其带完整个高中过程,才能对高中的内容有整体上的把握。所以教毕业班的老师必须是经验丰富的老师,最好是从高一开始就是经验丰富的老师来带。但这一点很难,因为总得要有年轻人要成长,他们要从高一开始实践。高一的学生就是小白鼠。我们这批人就是,但没想到一当当了三年的小白鼠[捂脸]
3.上了高中之后老师其实是无法选择的,分给你们班什么老师就只能接受什么老师。这个时候就体现出家长的眼光和能力了。我当学生的时候曾经为听不懂想要换掉班主任(那时候不知道天高地厚),找几个相同看法的同学去和校长反应情况,结果没达到目的不说,反而遭到了班主任的报复,我学习不好他也没啥可报复的,只是我考不上大学的时候说几句风凉话。有一个学习还可以的,班里前三名的水平,高考前班主任找茬不让她睡觉(她住校),天天晩上找她,折腾得她本来可以考好大学的,最后只考了个中专。这是另一个话题了,就不展开说了。
这个时候就需要家长的力量了,当你发现孩子无法跟上课程的时候,要及时为其选择好的老师补课。现在和以前不同的是,各种媒体资源发达多了,老师也出来办各种各样的辅导班。很容易就给孩子找到经验丰富的老师。不过是需要拼财力物力的。我们现在的补课费用已经涨到每门课程一下午3小时1000元了。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注意孩子在班级的情况,是否适应班里的环境,要求孩子不要去和老师、同学冲突,没有任何好处。以孩子稚嫩的肩膀,是承担不起老师报复的怒火的。如果真的发现学校里、班级里出现了不正常的情况,要及时从孩子身上、口里掌握到真实的情况,从而决定处理措施。要让孩子感觉到,父母是你最大的靠山。这对住校的孩子,长时间不接触父母的孩子尤为重要。我们可以接受老师没有水平,教不会孩子,但绝不允许丧失师德甚至丧失人徳去侵犯孩子们的身心健康。一旦发生,这是靠孩子自己的力量解决不了的,家长必须要出手帮助孩子摆脱困境。女孩子的家长更要特别注意,有些丧尽天良的老师专门盯着漂亮的女生,光我从小听说的(我父母是老师),到我中学经历的,再到长大成年后听到看到的,性侵女生这种事情可以说在很多学校里都有发生。你所看到的暴露出来的判刑的枪毙的只不过是冰山的一角。
扯远了,虽然是回答一个开窍的问题,但是一回忆起自己求学的青春岁月,就唏嘘不已。我提到的那个考上中专的女同学从来不参加同学聚会,原因就是她认为自己当学生时代是班里的佼佼者,最后的发展却远远落在其他同学后面,这个心结伴随着她一生,40多岁就郁郁而终。而帮我开窍的复习班老师也有一位已经驾鹤西去,剩下的两位也已经光荣退休。
谨以此文献给曾经在我人生道路上给予我莫大帮助的老师们,特别是复习班遇到的三位名师,感恩你们[祈祷][祈祷][祈祷]
7. 失独家庭生活现状是什么样的?
中国有句古话:养儿防老。老去,是失独父母们更不愿触及的领域。人一老,病多,更容易寂寞。将来死了,怕是连个撒骨灰的都没有。”莲花妈妈说。失独家庭的养老问题十分严峻。有人调查过,绝大多数失独者属于中低收入群体,部分则是因病致贫。
“在北京、上海和江浙地区,失独家庭的经济诉求可能相对低一些。在广西、陕西、江西等中西部地区,不少失独家庭面临的经济困难十分迫切。”
失独群体面临的主要困境(1)失独导致子女赡养功能缺失。
突出表现在医疗困境、紧急救助及死亡丧葬等方面。中国传统思想中长期以来就有养儿防老的观念,很多父母倾其大半辈子的心血来照顾子女,子女的出生、教育、就业、婚姻、生子都一手包办就是为了到年老时能有生活的保障。而独生子女的死亡,使这些父母陷入了老无所依的境地。例如,失独老人住院、手术存在无人陪护、无人签字的问题;失独老人在出现突发疾病时,缺少能够在第一时间进行应急处理的联系人;此外,在部分盈利性养老院办理入住手续时,为了规避风险,也需要子女签署委托手续,那么失独老人就面临被拒之门外的困境。
(2)失独损害了家庭的经济功能。
失独人群中不乏因子女生前疾病缠身而负债累累的,在子女离世后,还要继续偿还债务,因此陷入了经济困境。此外,在目前保障制度尚未健全的情况下,那些丧失了劳动能力且经济收入较低的失独老人,在日常基本生活支出上得不到保障。对于经济状况较好的失独者,因子女的离世而失去其财产的继承者,家庭的经济功能也因此受到损害。
(3)部分失独家庭存在瓦解的隐患。
根据实际情况,北京市现有的失独群体中60岁以上占51.2%,大多失去了二次生育的能力。在中国的家庭中,孩子往往被放在核心的位置,独生子女的死亡,对于有些家庭来说意味着家庭精神支柱的垮塌,父职和母职无法继续履行。当失独者在情绪极度压抑无法得到排解时,夫妻双方的矛盾就容易凸显出来,相互之间的埋怨增多,夫妻之间的感情很容易出现裂痕,已经不圆满的家庭更加雪上加霜,存在瓦解的隐患。
(4)失独者情感无法得到宣泄带来心理问题。
失独者的心理尽管有时很封闭,但是他们的内心其实是渴望有倾诉对象的。失独者的情感依赖无处寄托,长期情绪得不到发泄和倾诉,得不到有效的心理辅导,身心憔悴,非常不利于健康。他们容易陷入精神抑郁、自我封闭甚至出现自杀倾向。
失独可能引发的社会问题失独者的增多导致我国贫困人口数量增大。
由于失独者的年龄大多在50岁以上,收入较低又缺乏劳动力,加之可能由于子女生前疾病而付出的大量医疗费用造成的大笔经济支出,许多失独家庭在子女离世后面临经济上的困境。而随着失独者年龄的上升,本身所需要的医疗和养老等费用就会增多,其经济上的困境会越来越严重,很多人不得不陷入贫穷。全国人大代表赵超在调查中发现,独生子女伤残的家庭,因医疗而返贫的家庭比例高达50%。由此推断,失独者数量的增多可能会成为导致国家贫困人口增多的因素之一。
独生子女的死亡不利于国家的经济发展。
大多数死亡的独生子女正处于青壮年阶段,在我国经济以劳动力密集型为主的情况下,这一年龄段的人正是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而失独者的增多,也就意味着我国的劳动力数量会有明显的下降,从而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
失独群体的日益庞大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这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失独家庭越多,失独所带来的问题越凸显,公众对于计生政策就越容易产生对立的情绪;其二,如果国家不能够有效解决失独问题,遭受丧子打击同时陷入生活困境的失独者就可能通过非理性手段来解决问题,从而影响社会的安定和谐。
失独家庭的现状 王梓毅 50岁 北京 儿子因意外去世 失独1年儿子走后,我在家躺了将近一年。每天困了就睡一小时,醒一会儿,再睡。现在只要出门我就要戴墨镜,隔着墨镜看世界,“我觉得心里安稳一些”。莲花妈妈 59岁 武汉 儿子因他杀去世 失独15年儿子走后我搬了好几次家,有新邻居问起,我就编故事。说“我有一儿一女,儿子在国外呢”。但儿子走后我记性大不如前了,有时候我不记得自己编的故事,“经常露馅儿”。孙秀琴 52岁 合肥 女儿因白血病去世 失独3年女儿临走前抓着我们的手说:“爸爸妈妈,别放开我。”如果有兄弟姐妹,骨髓移植不到60万元,我们是独生子女,前后花了快200万元。孩子走的时候真想跟她一起走,可我们还欠朋友几十万元,我们不能负了人家。木子夫妇 63~64岁 北京 儿子因脑出血去世 失独9年与多数失独者不同,木子夫妇剪断了与过去的一切联系,“不管多好的孩子,只要在父母前面走了,就是大不孝”。儿子出殡那天,木子在家亲自下厨,做了一大桌菜。“我坐下来,告诉自己,我必须吃下去,我要好好活。”刘弘芳 年龄不详 成都 儿子因意外去世 失独5年有一次暑假,婆婆和丈夫都住院,两个人的字,我一个人签。丈夫住12楼,天热得快疯了,我一趟趟跑。在楼下,我看到一个8岁小姑娘在帮生病的妈妈打饭,“我一下子就哭了。”这是一群孤独的人,在生命的某一刻,永远告别了“三口之家”。
他们大多生于上世纪50~60年代,赶上80年代独生子女政策严格执行的年代,人到中年却遭遇独子夭折,又因政策、身体等原因无法生育二胎。于是,生病和养老,成为他们多数人心头一块沉得卸不掉的石头。
2012年5月有媒体据卫生部《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估算,我国每年新增7.6万个失独家庭,全国失独家庭超过百万个。近日,人口学家易富贤进一步根据人口普查数据推断,中国现有的2.18亿独生子女中,会有1009万人或将在25岁之前离世。不用太久之后的中国,将有1000万家庭成为“失独家庭”。首批独生子女的父母正在步入晚年,对失独家庭来说,生活和精神支柱的双坍塌,令“生病”和“养老”成为这一群体最害怕提及的话题。在受访的失独家庭中,其经济来源一般分退休金和政府特扶金两块。东部地区每人每月的收入一般在2000元上下,西部地区每人每月收入不足或刚刚超过1000元。而他们的养老愿望是:双全夫妇希望居家养老,请保姆照顾;仅余一位的失独老人,希望住进专门接收失独者的养老院。无论哪种愿望,都需要经济实力做后盾。
健康心理咨询,找心理学说!心理学说:普及健康心理学,推动全民心理健康蓬勃发展。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系网络收集,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ynstorm@foxmail.com 谢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