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商相公太妖孽(薛姨妈一家一直住在贾府不走)
资讯
2024-09-23
201
1. 皇商相公太妖孽,薛姨妈一家一直住在贾府不走?
薛家三口在贾府一住就是几年,这不假,但是贾政未必想赶他们走。而且贾政有修养有学识,又怎会轻易开口撵亲戚呢?
贾政初留薛家三口住下,目的是为了拘紧薛蟠,照扶他成长。在薛蟠的成熟度还未达到某种程度时,贾政不会产生出逐走他们的念头。薛家三口入京之前,刚发生了薛蟠纵奴打死冯渊一事,等他们来到京城时,刚好王子腾调了边任,于是薛姨妈带着薛蟠、宝钗往贾府。
薛家三口到来,贾政派人对王夫人说:
“姨太太已有了春秋,外甥年轻不知世路,在外住着恐有人生事。咱们东北角上梨香院,一所十来间房白空闲着,打扫了请姨太太和姐儿、哥儿住了甚好。”
薛家三口来京,如果单独居住,有两大隐患:
一,薛蟠骄狂,恐再次惹生祸端;
二,薛蟠年轻,社会经验不足,恐遭人欺凌。
贾政对王夫人人,只提了“外甥年轻不知世路,在外住着恐有人生事”,也就是我所举的第二个隐患。其实怕薛蟠惹事的这一条,就算贾政不提,大家心里也很清楚。
薛姨妈正要同居一处,方可拘紧些儿子,若另住在外,又恐他纵性惹祸。
贾政留薛家三口住下,目的就是助薛姨妈拘紧薛蟠和看顾他们不被人欺负。
如果说薛家从此永久住在贾府,由贾政照看,也是不现实的,薛家迟早要搬走,只不过目前这几年还不是时候。
薛家住进贾府的第二年,宝钗过十五岁的生日。也就是说,薛家初住进贾府时,宝钗十四岁,薛蟠比宝钗大两岁,时年十六。第七十八回,宝玉祭晴雯撰写《芙蓉女儿诔》曰:“窃思女儿自临浊世,迄今凡十有六载。”据六十三回所表,宝钗与晴雯同庚。
宝钗在二十二回过十五岁生日,从二十二回到七十八回,中间有两次过年,宝钗到七十八时,至少十七岁了。《芙蓉女儿诔》里说晴雯十六岁,有可能是十六周岁,她们这年应该十七。薛蟠这一年十九岁,年龄还不算大,处世仍旧稚嫩,还需贾政看着,尚不能独立居住。
等到薛蟠年龄再大点,知道世路的深浅,不再盲目的骄傲自大,具备从容面对世事的能力了,那时候,薛家独立居住,贾政、王夫人才放心。直到前八十回结束,这一条件仍未成熟,贾政不会急着要他们走。
好合好散才是亲戚相处的正确之道薛家三口来了,除了贾政派人对王夫人表示挽留他们住下外,贾母也遣人来对王夫人说:“请姨太太就在这里住下,大家亲密些。”
不管贾母、贾政挽留薛家三口是否出于真心,其意都在于促进亲戚和睦亲密。既然有促进亲戚和睦的意思,又怎会反其道而行之,撕裂友善面具,开口把人赶走呢?薛家人在这里住下了,以礼相待,才是贾府人唯一的选择。
贾政在内得看王夫人的脸面,对外还要顾及王家的体面,而且薛家有房有产,也是传之几代的世家大族,无人敢轻视。在这样的前提下,贾政开口赶他们走,多不明智?就算薛家要走,礼貌上还要继续挽留,怎能轻易赶人走呢。
如果想结束薛家寄居贾府的局面,最理想的方式,是薛家自己提出来,贾府在一定程度的挽留之后,允许薛家搬走。这样才是好合好散,大家都有体面。
把亲戚留在家里住了几年,最后开口赶出去,一旦传出去,不但薛家丢脸,贾府的名声也会受损,这是两败俱伤。贾政还不至于这么愚蠢,以自伤的方式,伤害薛家。他再怎么样也会等到好合好散的时机出现,而不是突兀的发话叫他们走人。
薛家住在贾府,独门进出,费用自理,对贾府没有形成多大的叨扰,没有轻视他们的理由;薛姨妈母女一直竭力与贾府中人和睦相处,从未红过脸,没有厌弃他们的理由。薛家配得上贾府以礼相待,贾府的素养家风也不会轻易得罪人。贾政没有任何理由发话赶他们走。
2. 帝王师邬思道是因为何事被雍正发掘的?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邬思道可谓是神鬼莫测般的存在,四阿哥胤禛正是借助邬思道的智慧从“九子夺嫡”的漩涡中脱颖而出,那么,对于这样一个拥有“屠龙术,帝王道”的牛人是如何被胤禛发掘的?是像电视剧中由年羹尧请出山的吗?其实跟年羹尧一点关系也没有,邬思道又是如何投入到胤禛门下替他出谋划策的?这其中颇有些曲折。
四阿哥胤禛奉旨办差初遇落拓书生邬思道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邬思道是由年羹尧发掘并推荐给胤禛的,为此,年羹尧不惜让自己的亲妹妹年秋月照顾邬思道的饮食起居,可谓花费了一番心思,但剧中并没有详细交代年羹尧是如何发掘到邬思道的,关于这一点原著中有详细交代,《雍正王朝》是由二月河先生的小说《雍正皇帝》改编而来,原著小说里是由胤禛亲自邂逅了邬思道,并一步步把其纳入自己门下,下面就来详细说说。
邬思道又名静仁,绍兴人士,家境殷实,从小爱读书好读书,妥妥的一个学霸级人物,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一笔字写得更是出神入化,邬思道参加府试、乡试时均拔得头筹,秀才、举人都是第一名,邬思道在江南一带很有名气,以邬思道的学识和才情,以后的考试对他来说不在话下。
于是,邬思道信心满满地准备参加康熙三十六年的南京春闱科考,他的父母为了他读书、考试方便,所以,早早的打发邬思道去南京的姑姑家里,他姑父金玉泽在南京虎踞关当千总,在这里,邬思道遇到他的初恋,也就是他的表姐金凤姑。
话说这邬思道可是第一次出远门,也是第一次来到南京这样的六朝金粉之地,头一次出远门的邬思道对这里充满了好奇,当然了,他也显得呆头呆脑,毫无目的到处闲逛,像南京有名的莫愁湖、秦淮河、玄武湖、夫子庙都逛了逛。
邬思道逛夫子庙的时候恰好是佛诞日,所以这里是人山人海,烧香许愿的善男信女不计其数,邬思道就这么没头没脑地闲逛着,许是他逛得出了神,冷不丁地和一个人撞了个满怀,邬思道正要理论,定眼一瞧,那人是个十七八岁的少女,那少女也被撞得一脸懵,她本来是请愿而来,猛然和一陌生男子相撞,这少女羞的满脸通红,煞是可爱,邬思道不禁痴了。
一有这事,保准就有瞧热闹的人,这不,就在两人出神之际,旁边起哄架秧子的人一大片,有的说是鹊桥会,有的说是撞天婚,还有的干脆各种污言污语,那女孩哪里能听下去,羞急之下,她给了邬思道一个大耳帖子,一溜烟跑了,邬思道心着:我招谁惹谁了,摸着被打红的脸,他也只好自认晦气,继续前行。
逛累了的邬思道这才想起找姑姑家,他找了半天才找到姑姑家,邬思道敲门等待,大约过了一会有人来开门,那人和邬思道两眼相对之际,都不觉惊呆了,这不是那会相撞之人吗?那少女开了门,羞地跑了,原来,那少女正是他姑姑家的女儿唤作金风姑。
邬思道的姑姑闻声出来,看到了站在门外一脸茫然的邬思道,赶紧把他拉了进去,一顿嘘寒问暖,并且把她表姐叫来又是一番介绍,至此二人算是正式结缘了,现代来说表兄妹结婚是近亲结婚,但其实在古代表兄妹之间结婚很正常,当然了,邬思道可没这个福分,不然也就没有后面的故事了。
邬思道在姑姑家读书,和表姐耳鬓厮磨,感情日渐升温,还有个叫兰草儿的丫鬟负责照顾他的饮食起居,这丫鬟被邬思道的才情给迷住了,只是她放在了心里,没有说出来过。
转眼间,南京春闱的考试时间到了,邬思道满怀信心地参加了考试,考试完毕之后,他自信成绩当在前五之列,最次也跑不出前十名。于是,邬思道整日除了和表姐在一起外,就是和一帮同年游山玩水、饮酒作诗不在话下。
等到发榜的时候,邬思道高高兴兴地就去了,结果非但没有前十名,就连榜上都没有邬思道三个字,这无疑是给了邬思道一记响亮的耳光,使他对自己产生了怀疑,难道是自己学识不够?邬思道显得很沮丧,但沮丧的不止他一人,还有很多平时很有才气的人,邬思道一看,合着不是光我一个有名的人落榜啊,于是他迅速冷静了下来。
冷静之后的邬思道经过一番打听,原来这考试有猫腻,主考官和副主考官都是捞钱的钱袋子,使了钱的和朝中大臣发了话的都上榜了,反而他们这些有真才实学的人落榜了,邬思道不由怒火中烧,于是,邬思道召集了足有上百名落榜举子敲着罗打着鼓抬着财神到贡院大闹一番,并且还留下了一副颇有讽刺意味且很有才情的对联:
左丘明有眼无珠,不辨黑黄却认家兄。
赵子龙一身是胆,但见孔方即是乃父。
邬思道把个南京春闱搅了个天翻地覆,然后扬长而去,连他表姐都没有打声招呼就悄无声息地溜了,因为他知道此事定会被皇上知道,而他作为闹科场的首脑肯定会被抓起来,他也不想连累表姐,于是,他就跑路了。
邬思道等人大闹科场一案果然被康熙知晓,康熙看到邬思道写的那副对联,并且还赞了句“好字”,赞归赞,该治的罪还得治,于是,主考连同一帮副主考都被下了大狱,当然了,闹科场的举子们也都被问了罪,作为主谋的邬思道自然也在列,只是邬思道溜得快,于是,他被贴榜通缉,成了通缉犯。
邬思道四处漂泊,还在逃亡的路上被土匪打折了腿,他从一个风流倜傥的少年变成了一个残疾之人。时间烟消云散,十来年过去了,适逢孝庄太皇太后驾崩,康熙大赦天下,邬思道才得以回到久违的三吴之地。
而此时,四阿哥胤禛被康熙委派到江南办差,胤禛有个叫做戴铎的门人也是此地人,这天,胤禛和戴铎在考察民情时,遇到了邬思道,戴铎和邬思道有同乡之谊,而邬思道大闹科场的事情名闻天下,胤禛也早有耳闻,胤禛就喜欢搜罗奇人异事和落难的有才气之人。
戴铎上前打了招呼,把胤禛介绍给了邬思道,介绍得也很有意味:这是我家主人,京城十八家皇商,位列第四。邬思道点头问好,胤禛自我介绍道:我叫殷真,你就叫我月明居士好了。邬思道心说:哪有人这样托大,见面就让人家叫他的号,联想到京城十八家皇商位列第四,不由深思。
不由邬思道多想,胤禛邀请他去喝酒,邬思道乐呵呵的也就答应了,在三人喝酒时还发生了一件趣事,就是这件事让胤禛打算把邬思道收到自己门下。
且说三人正在吃酒聊天,邬思道不由感慨起来,进而赋诗一首:
玉堂意消豪气空,可怜愁对虹桥东。
当年徒留书生恨,此日不再车笠逢。
推枕剑眉怅晓月,扶栏吴钩冷寒冰。
惟有耿耿对永夜,犹知难难泪点红!
不想邬思道作的诗引起了隔壁包厢人的注意,此人不是别人正是扬州知府车铭,这车铭认为此诗对他有讥讽之意,于是派人过来讨要说法,不看不知道,原来这车铭和邬思道乃是同年,于是车铭着实讥讽了一番邬思道,大意是说当年的才子成了瘸子,还炫耀自己成了知府。
岂不知车铭正巧撞到了风口上,适逢孝庄太皇太后殡天,车铭不但叫了青楼女子相陪还唱着各种污曲。邬思道被车铭讥讽岂会善罢甘休,于是他也拿车铭当年的糗事讥讽一番,这车铭当年毫无才情还闹了不少笑话。车铭此时已是朝廷命官,岂能容邬思道放肆,于是,准备让人给邬思道灌酒以做惩罚,胤禛和戴铎正要说话,邬思道抬手拦住,说自己能解决,于是又拿纸笔附诗一首:
苦苦苦苦苦皇天,圣母薨逝未经年。
江山草木犹带泪,扬州太守酒歌酣!
——无锡书生邬思道谨赠
写完拿到窗边道:“我这个多愁多病书生身,可是要打你这倾国倾城的乌纱帽了!这张诗稿对仁兄而言,也不亚当年我在贡院写的揭帖!你今日于国丧期间携妓高歌画楼,已经触了大清律,知道么?”说着还摇摇手中的诗,像是随时要扔下去的样子。
谁也不防邬思道还有这一手,众人都惊呆了,胤禛也是大惊,继而不禁目中灼然生光:这真是个无双才士。大起知己之感,心中想一定要把邬思道纳入自己门下。
车铭被吓坏了,然后赶紧变了笑脸,给邬思道各种赔不是,并真诚地邀请邬思道和胤禛、戴铎一起坐坐。伸手不打笑脸人,邬思道同意了,但胤禛可没有闲工夫陪他们,他让戴铎留下,并且暗示他一定要留住邬思道。
邬思道投入四阿哥胤禛门下话说,酒喝完之后,戴铎陪着邬思道回到了客栈,邬思道吃了些酒感慨道:“十年一梦,醒来时人去楼空。心气再高人已凋残,我这人还有什么指望?只有心智可用,有谁能知?”
戴铎乘机并委婉地说出了想要帮忙给邬思道找个差事的想法,岂料邬思道说:“连你也小看我!要糊口有何难哉!我学的是屠龙术、帝王道!没有英才,我才懒得教呢!”说罢尽自睡觉去了,戴铎也回去找胤禛了。
戴铎回去以后,胤禛问了情形,邬思道愿不愿意到他这里办事,戴铎回说没有明说,胤禛不禁有些着急啦,表示要亲自去请,戴铎却劝不必着急,等第二天再说。结果等他们去的时候邬思道已经离开了,胤禛直接傻眼了,不禁埋怨起了戴铎,而戴铎却笑着打包票道:“到了北京我一准把他请到您的府上。”
原来邬思道心里放不下表姐,而表姐一家已经去了北京,金玉泽在北京谋了差事。于是邬思道北上,结果等邬思道去了北京才得知,表姐金凤姑已然嫁为他人妇,他的姑姑也已故去,原来的丫鬟兰草儿成了姑父的续弦,一连串打击让邬思道心灰意冷,准备离开回老家,但是他姑父金玉泽却坚持执意要留他住几天。
正巧金凤姑夫妇也来了,场面颇觉尴尬,邬思道的表姐夫也就是金凤姑丈夫叫党逢恩,是礼部侍郎党务礼的儿子。其实,金玉泽和党逢恩二人早已投入八爷胤禩门下,金玉泽之所以留下邬思道其实就是想把他拉入八爷门下。
在三人喝酒聊天之际,翁婿二人聊的都是朝廷之事,时不时地还聊到八爷如何如何,其中还有些禁忌和私密话题,聊到深处,金玉泽道:“你就在姑父这安心住下,一切都包在姑父身上!姑父如今和八爷府的人相交得好,八爷这人恐怕你也听说过,有学问、仁义厚道,最惜贫怜弱——当年你闹南闱,八爷还夸你是真名士、大丈夫来着!如今你虽残了身子,又没残了学问,明儿我就荐你进去,他北书房还缺一个司墨,在那儿当个清客相公——不是我说诳话,多少进士翰林拼着不做官,都想谋这个差事还得不着呢!姑父不亏待你!”
邬思道却略带讥讽地说道:“我虽不识宦途,但听得出你们都是要指日高升的。我已绝望宦途,这次进京原想托福做个陶朱公,想不到姑父还有如此手眼!这事日后再说,我困了就先去睡了。”
邬思道把场面弄得很尴尬,金玉泽倒是没什么,可党逢恩是个有心人,说道:“此人绝非池中之物,岳父您说得太多了,此人在这里,我觉得压抑,他离开这里,我觉得恐怖,他千里投亲,怎料凤姑嫁给我了,刚才你说帮他谋个差事,他却不屑一顾,他想做陶朱公,你今晚言及人物都是举手之劳就能扶植起他的,但为什么他绝不央求?以后他若是被哪个阿哥收留你我绝无宁日。”
于是,翁婿二人计议一番准备除掉邬思道,不想被金玉泽的续弦兰草儿给听到了,兰草儿当年仰慕邬思道,于是赶紧通知邬思道让他连夜逃跑,邬思道走时天降大雨,他又身有残疾,连走带跑终于体力不支晕倒在了一座破庙门口。
其实,在这期间四阿哥胤禛也在打探邬思道的下落,到处派人去找,正巧胤禛府里有个叫性因的和尚在破庙门口救了邬思道,自此之后,邬思道就归入到了了四阿哥胤禛的门下。
邬思道投入四爷门下后最终帮助胤禛夺嫡成功,而他也得以功成身退,因为他太知道兔死狗烹的历史了,就像李白的《蜀道难》里的诗句: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这几句诗有个谜面,而谜底就是不如归去。所以功成身退归去才是邬思道最好的归宿。
写在最后其实电视剧中的邬思道是合并了小说中的戴铎与邬思道两个人物形象,而历史上也确实有戴铎和邬思道这两个人。
只不过历史上真正帮助胤禛也就是雍正获得康熙信任和喜爱传以皇位的高参军师是戴铎,这位戴铎本是雍亲王府的包衣奴才,颇有才识,因此获得雍正的器重和喜爱,在康熙晚年诸子夺位中,戴铎积极参与帮助雍正继位出谋划策,在雍正继位后曾出任四川布政使,不过后来被雍正以贪腐之罪处死,不知是不是被雍正把他兔死狗烹了。
而历史上的邬思道是著名的绍兴师爷,清朝时期绍兴师爷是非常流行的一个幕僚组织,当时绍兴读书人非常多,很多读书人在落榜之后又不想从事农业或者商业工作,于是就投身进入县令、知府、巡抚、总督等衙门做幕僚师爷,在背后帮助这些官员参谋政务。
历史上的邬思道其实和雍正没有交集,他就是一位在圈内比较出名的绍兴师爷。历史上的邬思道非常有才识,但确实也如电视剧中一样,腿脚有残疾,因此不能做官,所以改做了幕僚师爷。而他辅佐的人其实是雍正继位之后提拔重用的河南巡抚田文镜。
当初雍正继位之后大力推行新政,破格提拔重用了干实事的田文镜,并命田文镜在河南推行新政,而邬思道正是鼎力帮助田文镜在河南推行新政的首席幕僚师爷,由于邬思道办事能力高效,帮助田文镜在河南推行新政处理得风生水起,因此也引起了雍正的关注,雍正很认可邬思道的能力,甚至在给田文镜批复奏折时,都会问一句“朕安好,邬先生安好?”
也因为雍正的关心问候,使得幕僚师爷邬思道能够名留青史。后来田文镜在河南总督任上去世之后,据民间传闻,邬思道被雍正重金聘请到了京城做了真正的帝王高参。这就是历史上的邬思道,虽然没有电视剧和小说中那么曲折才来到雍正身边,但他以绍兴师爷的身份最终成为雍正的高参,也算是非常传奇了。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3. 宝钗有意为之的善?
宝钗的善确实很多是有意为之,但说她伪善,却不敢苟同。我认为这是她大智慧,高情商的表现。
我们有很多人都在谈高智商、高情商的问题,也都希望自己也能具备“双高”“双商”,但是谈到薛宝钗的“双高和双商”,大家就会嗤之以鼻,说她城府深,有心机,是“反面人物”的代表,吧啦吧啦的,真的很矛盾。
事实上,如果做一个既有林黛玉的天真率性,活出自我,又具备薜宝钗的高智商、高情商才是我们大部分人追求的终极目标。
其实我们看一看宝钗的做法,是很让人赞赏的。贾家从上到下没有不喜欢她的,这并不是她耍心机和手腕换来的,而是她用低调,真诚,对人真心帮助换来的。具体表现在哪里呢?
1、对长辈恭敬之外投其所好哄其开心。
贾母年纪大了,牙口不好,喜欢吃软烂的东西,喜欢热闹和喜庆欢快的场面,在宝钗的生日宴上,宝钗专拣贾母喜欢吃的东西挑,说自己也喜欢,点戏文时也拣排场热闹,喜庆喧闹的戏,也是为了讨好贾母。这一点很多人觉得宝钗伪善,但我不这样认为。
我小的时候,家中的奶奶喜欢热闹,家中人来人往。我们也喜欢往她家跑,去凑热闹。奶奶就更高兴了。奶奶喜欢打牌,最喜欢打“升级”,我们也是很小就学会了打“升级”,所以父母和我们会经常陪奶奶打牌。大人们陪奶奶打,经常会故意输给奶奶让她高兴,姐姐们懂事,也会这样做。只有我小,经常和奶奶争输赢,然后和她怄气,有一次居然说出了“我长大了一定不会养你”的话。回家后差点被父亲打了一顿。后来我们家姊妹对长辈极其孝顺,受我们的影响,我们的孩子对爷爷奶奶也极其孝顺。这都是父母言传身教的结果。
后来父亲去世,母亲老了,尤其是前年一场大病住进“CCU”,每天只有两次探视时间,每次半小时。因为我是医生,所以每次探视姊妹们都让我进去。
母亲很瘦小,身高不到1米5,在病床上躺着身上都是管子和仪器线路,面色枯黄,气息奄奄,每次探视出来,即使如我,见惯了生病的人,也忍不住心酸落泪,发誓以后绝对要让她开开心心活着,顺着她的心意,让我做什么我都愿意。
所以,宝钗讨好贾母并不是伪善,而是晚辈对长辈孝道的一种表现。
看看王熙凤对贾母的所做所为,在一切可能的情况下恭维贾母,打牌时联合鸳鸯作弊以输给贾母,时时刻刻围着贾母转。她的做法却没有一个人反感,反而会夸她会管家理事。
其实在中国文化里孝顺长辈也是一种管理家庭的才能。尤其是老人,年龄大了,就盼望家庭团圆,合家欢乐,才能舒心,进而身体健康,子孙辈讨老人欢心,让老人健康长寿是应该做的。所以宝钗的做法无可厚非,反而应该赞赏。
2、对朋友设身处地为其排忧解难。
史湘云虽然是侯门之女,身份显赫,但从小父母双亡,跟着叔叔婶婶生活,婶婶对她并不好,她寄人篱下,连花钱都不自由,要看婶婶脸色,自己没有自主权。
因为探春的提议,大观园的姊妹们和宝玉组建了一个诗社,史湘云遂自告奋勇要请客做东,同时兼顾大家做诗。在请客筹划这件事上,我们再次见证了宝钗的高智商和高情商。
请客做东是需要花钱的。史湘云一个未出阁,无职业的侯门小姐,既没有收入来源,也不能在银钱上有自主权。回家问婶婶要必定会受气,而且还不一定给,在贾家作为客人也不可能伸手要钱。另外,请客的人员安排,请谁不请谁也涉及到人情面子等问题,要面面俱到很难。这时候,我们就看到宝钗的情商和智商了。
从情商上看,宝钗把湘云的为难和苦衷分析的清楚明白,不仅体贴的为她解决问题,还体谅她的心,圆满她的面子,宝钗说:
我是一片真心为你的话,你可别多心——想着我小看了你——咱们俩就白好了。
从这一段话就可以看出,宝钗处处体谅湘云的难处,还贴心的将她心中的顾虑打消,让湘云高高兴兴,没有任何心理压力和负担,接受宝钗的帮助,这种真诚和体贴决不是一个伪善的人能够做到的。
从智商上看,宝钗把湘云的这次请客安排的井井有条,怎么样请人,宴席安排在什么地方,根据季节安排合适的饮食,边赏花边宴客,既款待了不做诗的人,让大家玩的开心,吃的高兴,又兴旺了诗社,让做诗的人尽展才华,拟的诗题新鲜有趣,做的诗篇格调高雅。
很多人只注意到“林潇湘魁夺菊花诗”,却忘记了“薜蘅芜讽和螃蟹咏”,宝钗不仅人情周全,理事井然,更兼才气横溢。
我们现在常说一句话,叫做“岁月静好,只是因为有人为你负重前行”。我们看到了大家赏花饮酒,持蟹做诗的风雅情事,但在这背后,是宝钗的精心筹划,细致安排,面面俱到,费心思量,最后才达到一个圆满的结果。宝钗的精心筹划,负重做事却是这一结果的背后载体。没有宝钗的做法,也不会有大家的圆满尽兴。
从以上宝钗的所做所为,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说宝钗“伪善”呢?
再举最后一个例子。
3、推心置腹为黛玉开解心结,打消疑虑。
黛玉和宝钗本为情敌,无论宝钗对宝王有什么想法,她也只是埋藏心底,从不表露,只因为时代,环境,出身,教养都不允许她对宝王有感情流露。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宝黛“青梅竹马”的感情。
宝玉和黛玉自小一起生活,同吃同住,心意相通,情愫暗生,这是自然的。然而爱情是排他性的,自然而然的,黛玉对宝玉身边的一切可以威胁到他们俩爱情的女性,都不自觉的会带有敌意。这一点我们都会理解。
宝钗自然也明白这一点,所以她经常刻意回避。但是同在一个环境中,再刻意回避也难免产生尴尬和心结。黛玉经常含酸讽刺,我们却可以看到宝钗从未反击过。
我们理解黛玉的做法,我们也赞赏宝钗的宽厚。
但是这种局面终究还是要被打破,形成另一种局面。让我们欣慰的事,宝钗的真诚体贴,推心置腹的关怀打消了黛玉的种种疑虑,解开了黛玉的心结,从此后,双姝情同姐妹,情意深厚,再无嫌隙。
我们再一次要为宝钗的高情商喝彩。
在贾母陪刘姥姥逛大观园,大家行酒令时,黛玉一句“良辰美景奈何天”的令语暴露了她看不该看的杂书的实情。作为情敌,换做一般宫斗剧或宅斗剧的套路,宝钗绝对是要趁机搬倒黛玉,且还要落井下石,狠狠地踩上一脚才算完。
然而宝钗不仅不这样做,反而背着人私下里开解黛玉,不仅保护了黛玉的名声,还解除了黛玉的疑虑,同时正能量的规劝黛玉不要看那些“移了性情”的杂书。此外在黛玉病中,因为黛玉自怜身世,宝钗拿自己的身世劝解黛玉,体谅她的难处,每天给她送一两燕窝让她调养身体。
宝钗的这些做法如果是因为心机深沉,伪善行事,一般会让所有人都知道她为别人做的事,才好表现自己的宽厚大度,体贴周到。然而事实是,她所做的都是私下里悄悄行事,并没有刻意让其他人知道,只是因为她这样的事做的多了,大家才觉得她好,又何谈伪善呢?
总之,宝钗所做的种种,没有一丁点是危害他人的行为,无论是出手帮湘云解决无钱请客的尴尬,还是私底下贴心规劝黛玉,亦或是悄悄帮邢岫烟赎回当出的衣服,甚至是帮袭人做一些活计分担她的劳累,更不用说孝敬长辈,哄长辈开心,这所有的一切,有有意为之的,有真心体贴的。但无论哪一点,都是正能量的行为,都是高“双商”的表现,值得提倡,也值得获得高度的赞赏。
4. 有没有什么好看的女主穿越重生文小说呢?
推荐五本经典穿越言情,高质量高人气,喜欢就抱走吧~
更多好看的言情书单推荐,请关注爱看书的毛毛虫
5. 请以哈哈哈哈开头写古风虐文?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最终你还是选择了他是吗?墨稷轩……你到底有没有心,我到底在你心里到底算什么,当初是你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现在这一切都是你为了报复我家人设计出来的是吗?你设计让我一步一步的爱上你,让我一步一步掉进你设计好的爱情里,我当初还傻傻的以为找到了我的真爱,到头来只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
墨稷轩,为什么?难道我和孩子就不能够让你你放弃仇恨吗?难道就因为当初我父亲把“洁柔儿”赶走了,你就这样对待我和腹中的孩子,难道你就从来没有对我动心了,哪怕是一点点,一点点也好!哈哈墨稷轩你到底有没有心,哦!不对,你有心可惜对我从未有过而已,你的心已经给了洁柔儿,我真傻,明明知道了一切的真相,明明知道父亲母亲的病因与你定脱不了关系,我却还在为你找借口。我骗自己说一切都是意外,与你无关因为你是我的丈夫,是我的天,是我孩子的父亲,是我的依靠。我相信你是爱我的,原来这一切都是假的,可是我不怨你,但是我肚中的孩儿是你的亲生骨肉啊!就因为洁柔儿的一句:孩子不能留。你就骗我说这是补药。我那么相信你,你却活生生的让我一口一口喝下你亲自喂我的堕胎药墨稷轩,你难道就从来没有心软过,你是他的父亲,可是你却亲手杀了他,墨稷轩,洁柔儿对你来说:就真的那么重要,重要到你为了他“害我父亲中风,母亲神志不清”,重要到你为了他骗了我整整三年甚至害死了我腹中的胎儿好,很好!墨稷轩,你爱他是吧!我成全你们!孩子流掉了也好!我还要感谢你呢,从今以后你我再无任何牵挂,我也落的清静……
黄天在上“墨稷轩”与我“韩月”再我任何瓜葛,从此男婚女嫁,各不相干,恩断义绝此生永不相见,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墨稷轩你满意了吗?
6. 红楼梦中宝钗明明知道宝玉的意中人是黛玉?
宝钗明明知道宝玉的意中人是黛玉,为何还要嫁给他?这个是真的是非常难受的事情,可是要知道,那个时候,儿女婚约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个人的意愿是没用的。
如果个人反对有效的话,我们就不会看到那么多的悲剧。比如《孔雀东南飞》里,只是因为婆婆不喜欢兰芝,所以焦仲卿把她休了,最后落得他们各自了结。
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他们也是心心相印,却也是最后葬在一起,因为那个时代是不讲儿女私情的,如果讲儿女私情,必定是大不敬,大不孝。
在古代就是盲婚哑嫁的,男男女女不到揭开盖头的那一刹那,不可能知道自己嫁的是谁,不知道自己娶的是谁。比如书中,大家记得,湘云因为说了人家,所以史家派人把她接回去了,再也没来贾家玩过。岫烟说了薛蝌,我们看书的人知道是薛姨妈保媒,可是我们那时候也没有见过薛蝌长的什么样子,岫烟就更不知道了。
宝钗明知道宝玉喜欢黛玉,可是她不得不嫁,因为,这是她们的父母做主的,她不能反对。她作为一个女儿,必须遵从父母的命令嫁人。如果她没有薛姨妈了,她的哥哥也可以把她随便嫁给哪个人,哪怕是嫁给一个瞎子瘸子,她也只能嫁。这就是那个时代的悲哀,她是不能反对的。
而她不妒忌吗?她当然妒忌黛玉了,可是她没有办法啊!她只能选择听家长的话。比如她在宝玉房里,替袭人做刺绣的时候,那个时候的她,她是喜欢宝玉的,可是她突然听到他梦里说不信金玉良缘,偏要说“木石前盟”,她猛然一听,不觉怔了。
因为她虽然也喜欢宝玉,可是她知道家人的意思,是要金玉良缘的,也就是说必须要家人提亲才可以的。而宝黛这样的行为举止,显然是她不能接受的,无法想象的。可是她虽然知道了,她却也没有反对过,因为她的心性也是非常善良的。只是封建枷锁把她压制的太狠,给她胆子,她也不能做出违背礼教的事情来。
所以她显然是默认宝黛恋的,可是她作为一个封建淑女,她认为她必须听家人的话。她和宝玉是一直相敬如宾的,这才是她的生活,她也许天真的认为黛玉不在了,只要她对宝玉好,宝玉也一定会和她好好过日子的。毕竟在那个时代,不是爱情至上的,而是孝敬父母,听从父母的话,这才是生活必须的。爱情在夫妻之间,几乎是不存在的。
当然大词人贺铸和他的妻子之间就是一直相濡以沫之后的爱情,也是处久了之后的亲情。而这样的爱情,大概也是宝钗的愿望吧!所以即便是她知道宝黛相恋,她想起来了也是会伤心落泪的,可是她也是会为他们开解的。妒忌归妒忌,日子总是要过的,毕竟到最后的才是赢家嘛!
7. 夏金桂为何爱啃油炸焦骨头?
《红楼梦》中薛蟠的妻子夏金桂,被认为是一个泼辣低俗的人,是悍妇妒妇,而且她还有一个特殊的爱好,就是喜欢啃油炸焦骨头。
可能有人要问了,《红楼梦》中的薛府可谓食品应有尽有,山珍海味并不缺,可为什么夏金桂偏偏喜欢啃油炸焦骨头呢?要想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就要先从下面几方面来了解一下夏金桂这个人物,才能找出自己想要的答案。
一、夏金桂华贵的身世
夏金桂出身于豪门之家,夏家是户部挂名的皇商世家,且是数一数二的大户,家境非常富裕。要知道夏金桂之所以叫金桂,是因为她家有“几十顷地种着桂花”,而且她家又被称为“桂花夏家”,所以很有钱。别的不说,单长安“城里城外桂花局,都是她家的,就连宫里一应陈设的盆景,亦是由她家供奉”。
夏家就是垄断了宫中所有陈设盆景,管理着长安城里城外全部桂花局的顶级皇商。而桂花局又是隶属于内务府奉宸苑的皇商衙门,是专门为皇宫供应花卉盆景的。为什么叫桂花局?,这是因为桂花乃贵人之花,深得历代帝王都的喜爱,所以,宫中许多地方都种有桂花。夏家能垄断宫中所有陈设盆景,说明夏家地位十分显赫。毫不夸张地说,夏家当时的财力势力都要比江宁织造还要强很多。
由于夏金桂的父亲早早就去世了,于是她就成了独女,她的母亲对她那是百般娇养溺爱,逐渐养成了她横行霸道的性格。比如她小名叫金桂,她就霸道地不允许他人名字中有“金”和“桂”字,如果有谁无意中说出其中一个字,她必定要对这个人严打重罚。她的所作所为简直就是一泼妇,就连号称呆霸王的丈夫薛蟠,也拿她没办法,最后也被她整得是老老实实,服服贴贴。
二、夏金桂在薛家的地位
夏金桂这个人,从外貌来看,也算是一个美人,多才多艺,还会写诗。但她嫁到薛家后,就野心勃勃,想要独树一帜,称王称霸。
夏金桂在薛家的地位不用说,那是很高的,所以,她目空一切,为所欲为。而薛家拿她还没办法,更不敢休掉她。为什么?要知道,夏金桂嫁来时,那可是带来大批嫁妆的,其中一部分嫁妆替薛家堵窟窿了。可以说薛蟠之所以娶夏金桂,其实那也是相中了她夏家的财产。
所以,此时薛家也只有吞声忍气,不敢惹她,一有什么不顺心,夏金桂就会拿她的嫁妆来说事,“这会子人也来了,金的银的也赔了,略有个眼睛鼻子的也霸占去了,该挤发我了”!
俗话说“吃人的嘴短,拿人的手短”,夏金桂在薛家的地位就是建立在她的钱财之上。夏金桂有钱,腰板就硬,在薛家就有权,就说了算。 薛家拿了夏家的钱,用了夏金桂的钱,就得当缩头乌龟。
夏金桂知道这种利益交换,她嫁进薛家,就是来做当家奶奶的,她要压住人,就是要摆出威风来。
她的丈夫薛蟠举止骄奢,虽气质刚硬,但也很快就被她制住,不敢出声。薛蟠还有一个才貌双全的爱妾香菱,夏金桂到来后,自然要制服她。所以,等薛蟠服软后,夏金桂就把矛头对准了香菱。
她利用各种手段折磨香菱,还蛮横地把香菱的名字改为秋菱。她教唆薛蟠收纳自己的丫头宝蟾,然后再让薛蟠整治香菱,很快就将薛家搞得是没有一天安稳日子过。
三、夏金桂的狭隘性格
作为《红楼梦》前八十回中最后一个出场的重要人物,夏金桂的横空出世,也是有意安排的。曹公之所以这样安排,我想也是经过慎重考虑的。她的最后出场是带有作者某种重要使命的。但不幸的是《红楼梦》并未写完整,因此,当我们今天再来分析夏金桂这个人物时,就会有点莫名其妙,力不从心,不能真正完整反映出作者的真实意图。
但不管怎么样来看,夏金桂的狭隘的,自私自利、诡计多端、心狠毒辣的性格和悍妇泼妇形象还是给了我们深刻的印象。有人说她的这种性格以及善于撒泼骂街的行为与贾管家王熙凤有相同之处,但她比王熙凤更加放肆,更加大胆,更加不受制约。
可能有人觉得不可思议,夏金桂生得貌美如花,怎么着也是个大美人儿,而且还识得字,会作诗,这种才气在当时的女子中并不常见。为什么她会变成这个样子呢?就连贾宝玉都非常纳闷:“这么个才貌出众的女子,怎么骨子里这么坏”?
也许这是她一种内心不满的发泄,或者说是不甘心,要知道夏家虽然有家资百万,但却没有儿子,没人来继承这一切。这就注定了将来夏家的财产只能由外孙薛家人继承。
自家好不容易奋斗来的家产,将来是要随夏金桂嫁到薛家,最终是要传给外孙的。这种不满和不服输的气势大大助涨了夏金桂飞扬跋扈的性格,也凸显了夏家无可奈何的呐喊。
所以,夏金桂就以这些家财为资本,变本加厉地施展她的抱负。她先是在薛家收拾丈夫薛蟠,又自导自演诬陷香菱暗中魇魔法,用针扎纸人的方式诅咒,最终让薛蟠相信了她的把戏,把香菱毒打了一顿,而且香菱还险些被卖给人牙子。
那么夏金桂所做的这些究竟是为什么呢?仔细分析,并没有什么实质的动机和意义。但她就是要做这些赶尽杀绝的事,所以,这才是让我们感到这正是夏金桂最可怕的地方,因为她的性格已完全扭曲了。
她会就此收手吗?不会,绝不会!她制服了薛蟠,收拾了香菱,她又开始寻找新的目标,她将矛头指向了薛宝钗,指向了薛姨妈。最令人不解的是她还将自己的陪嫁丫头宝蟾也视为对手,最后,整个薛家没有人敢惹她。
所以,我们说夏金桂身上体现着的正是人性中的“性恶论”,她没有什么目的,就是想要把薛家搞乱,搞得不得安宁。她做的这一切,让她感到快乐,兴奋,就像她喜欢啃的那块下酒的炸得金黄的焦骨头,在她嘴里嚼的是那么开心。
四、夏金桂为什么爱啃油炸焦骨头?
夏金桂作为一个长得很不错的一个女人,出身豪门,衣食无忧,又特别强势,不论在夏家还是薛家,可以说想吃什么美食就能吃到什么。但她却有一爱好,就是爱啃骨头,最爱啃油炸焦骨头。
夏金桂又平日里最喜啃骨头,家里每天都要杀鸡杀鸭,她就把鸡鸭肉赏给别人吃,剩下没一点肉的骨头,下到油锅反复炸至金黄,她就爱啃这油炸鸡鸭的焦骨头,常常作为下酒菜。
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样一个女人形象?我认为,让夏金桂爱啃油炸焦骨头,是作者有意为之。就是为了突显和衬托夏金桂的凶残、狠毒的性格。
在我们常人看来,谁才爱啃骨头?只有那些买不起肉吃的才爱啃点肉骨头来解解馋。另外就是凶残的食肉动物才最爱连骨头一起吃。
而夏金桂爰啃骨头,绝不是真的爱啃骨头,要啃这金黄焦骨头,不仅要牙口好,还要有股狠劲才行。其实真实的目的就是曹公想让我们从她的有异于常人的生活方式上,体会出夏金桂的恶毒来,和吃人不吐骨头的凶残和扭曲的性格。
爱吃油炸焦骨头,也充分展示了夏金桂作为一个出身暴发户女人的形象,使人物形象更饱满。夏金桂不同于当时有钱人家的小姐,那样知书达理,性格温柔。通过她爱啃油炸焦骨头这一习性,突出她不同于其他的女人的另类,这看起来应该是更真实。
五、夏金桂死得蹊跷
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夏金桂恶毒、泼辣,妒忌心强,害人害己,所以,她的结局可想而知,好不到哪里去。
但夏金桂到底是怎么死的,说法不一,但被毒死的可能性很大,而且可能是被自己毒死的。原来,夏金桂要害死香菱,却不曾想自己拿错了汤碗,自己毒死了自己,这件事看起来是很蹊跷,但也是情理之中。
我们知道,夏金桂为了收拾薛蟠的爱妾香菱,可没少使坏主意。但一直也没有打倒香菱,情急之下,她就铤而走险,走出了最后一步棋,那就是毒死香菱。
一天,夏金桂让自己的丫鬟宝蟾做了两碗汤,自己一碗,香菱一碗。她在其中一只碗里下了毒,还做了记号。但丫头宝蟾并不知道,由于一碗汤可能有点咸,她怕夏金桂喝了责怪她,就把两碗汤的位置调换了。
结果,夏金桂喝了那碗下了毒的汤就被毒死了,这充分说明她就是“聪明反被聪明误”,被自己毒死,也算是她咎由自取,罪有应得。
图片来自网络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系网络收集,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ynstorm@foxmail.com 谢谢支持!
1. 皇商相公太妖孽,薛姨妈一家一直住在贾府不走?
薛家三口在贾府一住就是几年,这不假,但是贾政未必想赶他们走。而且贾政有修养有学识,又怎会轻易开口撵亲戚呢?
贾政初留薛家三口住下,目的是为了拘紧薛蟠,照扶他成长。在薛蟠的成熟度还未达到某种程度时,贾政不会产生出逐走他们的念头。薛家三口入京之前,刚发生了薛蟠纵奴打死冯渊一事,等他们来到京城时,刚好王子腾调了边任,于是薛姨妈带着薛蟠、宝钗往贾府。
薛家三口到来,贾政派人对王夫人说:
“姨太太已有了春秋,外甥年轻不知世路,在外住着恐有人生事。咱们东北角上梨香院,一所十来间房白空闲着,打扫了请姨太太和姐儿、哥儿住了甚好。”
薛家三口来京,如果单独居住,有两大隐患:
一,薛蟠骄狂,恐再次惹生祸端;
二,薛蟠年轻,社会经验不足,恐遭人欺凌。
贾政对王夫人人,只提了“外甥年轻不知世路,在外住着恐有人生事”,也就是我所举的第二个隐患。其实怕薛蟠惹事的这一条,就算贾政不提,大家心里也很清楚。
薛姨妈正要同居一处,方可拘紧些儿子,若另住在外,又恐他纵性惹祸。
贾政留薛家三口住下,目的就是助薛姨妈拘紧薛蟠和看顾他们不被人欺负。
如果说薛家从此永久住在贾府,由贾政照看,也是不现实的,薛家迟早要搬走,只不过目前这几年还不是时候。
薛家住进贾府的第二年,宝钗过十五岁的生日。也就是说,薛家初住进贾府时,宝钗十四岁,薛蟠比宝钗大两岁,时年十六。第七十八回,宝玉祭晴雯撰写《芙蓉女儿诔》曰:“窃思女儿自临浊世,迄今凡十有六载。”据六十三回所表,宝钗与晴雯同庚。
宝钗在二十二回过十五岁生日,从二十二回到七十八回,中间有两次过年,宝钗到七十八时,至少十七岁了。《芙蓉女儿诔》里说晴雯十六岁,有可能是十六周岁,她们这年应该十七。薛蟠这一年十九岁,年龄还不算大,处世仍旧稚嫩,还需贾政看着,尚不能独立居住。
等到薛蟠年龄再大点,知道世路的深浅,不再盲目的骄傲自大,具备从容面对世事的能力了,那时候,薛家独立居住,贾政、王夫人才放心。直到前八十回结束,这一条件仍未成熟,贾政不会急着要他们走。
好合好散才是亲戚相处的正确之道薛家三口来了,除了贾政派人对王夫人表示挽留他们住下外,贾母也遣人来对王夫人说:“请姨太太就在这里住下,大家亲密些。”
不管贾母、贾政挽留薛家三口是否出于真心,其意都在于促进亲戚和睦亲密。既然有促进亲戚和睦的意思,又怎会反其道而行之,撕裂友善面具,开口把人赶走呢?薛家人在这里住下了,以礼相待,才是贾府人唯一的选择。
贾政在内得看王夫人的脸面,对外还要顾及王家的体面,而且薛家有房有产,也是传之几代的世家大族,无人敢轻视。在这样的前提下,贾政开口赶他们走,多不明智?就算薛家要走,礼貌上还要继续挽留,怎能轻易赶人走呢。
如果想结束薛家寄居贾府的局面,最理想的方式,是薛家自己提出来,贾府在一定程度的挽留之后,允许薛家搬走。这样才是好合好散,大家都有体面。
把亲戚留在家里住了几年,最后开口赶出去,一旦传出去,不但薛家丢脸,贾府的名声也会受损,这是两败俱伤。贾政还不至于这么愚蠢,以自伤的方式,伤害薛家。他再怎么样也会等到好合好散的时机出现,而不是突兀的发话叫他们走人。
薛家住在贾府,独门进出,费用自理,对贾府没有形成多大的叨扰,没有轻视他们的理由;薛姨妈母女一直竭力与贾府中人和睦相处,从未红过脸,没有厌弃他们的理由。薛家配得上贾府以礼相待,贾府的素养家风也不会轻易得罪人。贾政没有任何理由发话赶他们走。
2. 帝王师邬思道是因为何事被雍正发掘的?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邬思道可谓是神鬼莫测般的存在,四阿哥胤禛正是借助邬思道的智慧从“九子夺嫡”的漩涡中脱颖而出,那么,对于这样一个拥有“屠龙术,帝王道”的牛人是如何被胤禛发掘的?是像电视剧中由年羹尧请出山的吗?其实跟年羹尧一点关系也没有,邬思道又是如何投入到胤禛门下替他出谋划策的?这其中颇有些曲折。
四阿哥胤禛奉旨办差初遇落拓书生邬思道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邬思道是由年羹尧发掘并推荐给胤禛的,为此,年羹尧不惜让自己的亲妹妹年秋月照顾邬思道的饮食起居,可谓花费了一番心思,但剧中并没有详细交代年羹尧是如何发掘到邬思道的,关于这一点原著中有详细交代,《雍正王朝》是由二月河先生的小说《雍正皇帝》改编而来,原著小说里是由胤禛亲自邂逅了邬思道,并一步步把其纳入自己门下,下面就来详细说说。
邬思道又名静仁,绍兴人士,家境殷实,从小爱读书好读书,妥妥的一个学霸级人物,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一笔字写得更是出神入化,邬思道参加府试、乡试时均拔得头筹,秀才、举人都是第一名,邬思道在江南一带很有名气,以邬思道的学识和才情,以后的考试对他来说不在话下。
于是,邬思道信心满满地准备参加康熙三十六年的南京春闱科考,他的父母为了他读书、考试方便,所以,早早的打发邬思道去南京的姑姑家里,他姑父金玉泽在南京虎踞关当千总,在这里,邬思道遇到他的初恋,也就是他的表姐金凤姑。
话说这邬思道可是第一次出远门,也是第一次来到南京这样的六朝金粉之地,头一次出远门的邬思道对这里充满了好奇,当然了,他也显得呆头呆脑,毫无目的到处闲逛,像南京有名的莫愁湖、秦淮河、玄武湖、夫子庙都逛了逛。
邬思道逛夫子庙的时候恰好是佛诞日,所以这里是人山人海,烧香许愿的善男信女不计其数,邬思道就这么没头没脑地闲逛着,许是他逛得出了神,冷不丁地和一个人撞了个满怀,邬思道正要理论,定眼一瞧,那人是个十七八岁的少女,那少女也被撞得一脸懵,她本来是请愿而来,猛然和一陌生男子相撞,这少女羞的满脸通红,煞是可爱,邬思道不禁痴了。
一有这事,保准就有瞧热闹的人,这不,就在两人出神之际,旁边起哄架秧子的人一大片,有的说是鹊桥会,有的说是撞天婚,还有的干脆各种污言污语,那女孩哪里能听下去,羞急之下,她给了邬思道一个大耳帖子,一溜烟跑了,邬思道心着:我招谁惹谁了,摸着被打红的脸,他也只好自认晦气,继续前行。
逛累了的邬思道这才想起找姑姑家,他找了半天才找到姑姑家,邬思道敲门等待,大约过了一会有人来开门,那人和邬思道两眼相对之际,都不觉惊呆了,这不是那会相撞之人吗?那少女开了门,羞地跑了,原来,那少女正是他姑姑家的女儿唤作金风姑。
邬思道的姑姑闻声出来,看到了站在门外一脸茫然的邬思道,赶紧把他拉了进去,一顿嘘寒问暖,并且把她表姐叫来又是一番介绍,至此二人算是正式结缘了,现代来说表兄妹结婚是近亲结婚,但其实在古代表兄妹之间结婚很正常,当然了,邬思道可没这个福分,不然也就没有后面的故事了。
邬思道在姑姑家读书,和表姐耳鬓厮磨,感情日渐升温,还有个叫兰草儿的丫鬟负责照顾他的饮食起居,这丫鬟被邬思道的才情给迷住了,只是她放在了心里,没有说出来过。
转眼间,南京春闱的考试时间到了,邬思道满怀信心地参加了考试,考试完毕之后,他自信成绩当在前五之列,最次也跑不出前十名。于是,邬思道整日除了和表姐在一起外,就是和一帮同年游山玩水、饮酒作诗不在话下。
等到发榜的时候,邬思道高高兴兴地就去了,结果非但没有前十名,就连榜上都没有邬思道三个字,这无疑是给了邬思道一记响亮的耳光,使他对自己产生了怀疑,难道是自己学识不够?邬思道显得很沮丧,但沮丧的不止他一人,还有很多平时很有才气的人,邬思道一看,合着不是光我一个有名的人落榜啊,于是他迅速冷静了下来。
冷静之后的邬思道经过一番打听,原来这考试有猫腻,主考官和副主考官都是捞钱的钱袋子,使了钱的和朝中大臣发了话的都上榜了,反而他们这些有真才实学的人落榜了,邬思道不由怒火中烧,于是,邬思道召集了足有上百名落榜举子敲着罗打着鼓抬着财神到贡院大闹一番,并且还留下了一副颇有讽刺意味且很有才情的对联:
左丘明有眼无珠,不辨黑黄却认家兄。
赵子龙一身是胆,但见孔方即是乃父。
邬思道把个南京春闱搅了个天翻地覆,然后扬长而去,连他表姐都没有打声招呼就悄无声息地溜了,因为他知道此事定会被皇上知道,而他作为闹科场的首脑肯定会被抓起来,他也不想连累表姐,于是,他就跑路了。
邬思道等人大闹科场一案果然被康熙知晓,康熙看到邬思道写的那副对联,并且还赞了句“好字”,赞归赞,该治的罪还得治,于是,主考连同一帮副主考都被下了大狱,当然了,闹科场的举子们也都被问了罪,作为主谋的邬思道自然也在列,只是邬思道溜得快,于是,他被贴榜通缉,成了通缉犯。
邬思道四处漂泊,还在逃亡的路上被土匪打折了腿,他从一个风流倜傥的少年变成了一个残疾之人。时间烟消云散,十来年过去了,适逢孝庄太皇太后驾崩,康熙大赦天下,邬思道才得以回到久违的三吴之地。
而此时,四阿哥胤禛被康熙委派到江南办差,胤禛有个叫做戴铎的门人也是此地人,这天,胤禛和戴铎在考察民情时,遇到了邬思道,戴铎和邬思道有同乡之谊,而邬思道大闹科场的事情名闻天下,胤禛也早有耳闻,胤禛就喜欢搜罗奇人异事和落难的有才气之人。
戴铎上前打了招呼,把胤禛介绍给了邬思道,介绍得也很有意味:这是我家主人,京城十八家皇商,位列第四。邬思道点头问好,胤禛自我介绍道:我叫殷真,你就叫我月明居士好了。邬思道心说:哪有人这样托大,见面就让人家叫他的号,联想到京城十八家皇商位列第四,不由深思。
不由邬思道多想,胤禛邀请他去喝酒,邬思道乐呵呵的也就答应了,在三人喝酒时还发生了一件趣事,就是这件事让胤禛打算把邬思道收到自己门下。
且说三人正在吃酒聊天,邬思道不由感慨起来,进而赋诗一首:
玉堂意消豪气空,可怜愁对虹桥东。
当年徒留书生恨,此日不再车笠逢。
推枕剑眉怅晓月,扶栏吴钩冷寒冰。
惟有耿耿对永夜,犹知难难泪点红!
不想邬思道作的诗引起了隔壁包厢人的注意,此人不是别人正是扬州知府车铭,这车铭认为此诗对他有讥讽之意,于是派人过来讨要说法,不看不知道,原来这车铭和邬思道乃是同年,于是车铭着实讥讽了一番邬思道,大意是说当年的才子成了瘸子,还炫耀自己成了知府。
岂不知车铭正巧撞到了风口上,适逢孝庄太皇太后殡天,车铭不但叫了青楼女子相陪还唱着各种污曲。邬思道被车铭讥讽岂会善罢甘休,于是他也拿车铭当年的糗事讥讽一番,这车铭当年毫无才情还闹了不少笑话。车铭此时已是朝廷命官,岂能容邬思道放肆,于是,准备让人给邬思道灌酒以做惩罚,胤禛和戴铎正要说话,邬思道抬手拦住,说自己能解决,于是又拿纸笔附诗一首:
苦苦苦苦苦皇天,圣母薨逝未经年。
江山草木犹带泪,扬州太守酒歌酣!
——无锡书生邬思道谨赠
写完拿到窗边道:“我这个多愁多病书生身,可是要打你这倾国倾城的乌纱帽了!这张诗稿对仁兄而言,也不亚当年我在贡院写的揭帖!你今日于国丧期间携妓高歌画楼,已经触了大清律,知道么?”说着还摇摇手中的诗,像是随时要扔下去的样子。
谁也不防邬思道还有这一手,众人都惊呆了,胤禛也是大惊,继而不禁目中灼然生光:这真是个无双才士。大起知己之感,心中想一定要把邬思道纳入自己门下。
车铭被吓坏了,然后赶紧变了笑脸,给邬思道各种赔不是,并真诚地邀请邬思道和胤禛、戴铎一起坐坐。伸手不打笑脸人,邬思道同意了,但胤禛可没有闲工夫陪他们,他让戴铎留下,并且暗示他一定要留住邬思道。
邬思道投入四阿哥胤禛门下话说,酒喝完之后,戴铎陪着邬思道回到了客栈,邬思道吃了些酒感慨道:“十年一梦,醒来时人去楼空。心气再高人已凋残,我这人还有什么指望?只有心智可用,有谁能知?”
戴铎乘机并委婉地说出了想要帮忙给邬思道找个差事的想法,岂料邬思道说:“连你也小看我!要糊口有何难哉!我学的是屠龙术、帝王道!没有英才,我才懒得教呢!”说罢尽自睡觉去了,戴铎也回去找胤禛了。
戴铎回去以后,胤禛问了情形,邬思道愿不愿意到他这里办事,戴铎回说没有明说,胤禛不禁有些着急啦,表示要亲自去请,戴铎却劝不必着急,等第二天再说。结果等他们去的时候邬思道已经离开了,胤禛直接傻眼了,不禁埋怨起了戴铎,而戴铎却笑着打包票道:“到了北京我一准把他请到您的府上。”
原来邬思道心里放不下表姐,而表姐一家已经去了北京,金玉泽在北京谋了差事。于是邬思道北上,结果等邬思道去了北京才得知,表姐金凤姑已然嫁为他人妇,他的姑姑也已故去,原来的丫鬟兰草儿成了姑父的续弦,一连串打击让邬思道心灰意冷,准备离开回老家,但是他姑父金玉泽却坚持执意要留他住几天。
正巧金凤姑夫妇也来了,场面颇觉尴尬,邬思道的表姐夫也就是金凤姑丈夫叫党逢恩,是礼部侍郎党务礼的儿子。其实,金玉泽和党逢恩二人早已投入八爷胤禩门下,金玉泽之所以留下邬思道其实就是想把他拉入八爷门下。
在三人喝酒聊天之际,翁婿二人聊的都是朝廷之事,时不时地还聊到八爷如何如何,其中还有些禁忌和私密话题,聊到深处,金玉泽道:“你就在姑父这安心住下,一切都包在姑父身上!姑父如今和八爷府的人相交得好,八爷这人恐怕你也听说过,有学问、仁义厚道,最惜贫怜弱——当年你闹南闱,八爷还夸你是真名士、大丈夫来着!如今你虽残了身子,又没残了学问,明儿我就荐你进去,他北书房还缺一个司墨,在那儿当个清客相公——不是我说诳话,多少进士翰林拼着不做官,都想谋这个差事还得不着呢!姑父不亏待你!”
邬思道却略带讥讽地说道:“我虽不识宦途,但听得出你们都是要指日高升的。我已绝望宦途,这次进京原想托福做个陶朱公,想不到姑父还有如此手眼!这事日后再说,我困了就先去睡了。”
邬思道把场面弄得很尴尬,金玉泽倒是没什么,可党逢恩是个有心人,说道:“此人绝非池中之物,岳父您说得太多了,此人在这里,我觉得压抑,他离开这里,我觉得恐怖,他千里投亲,怎料凤姑嫁给我了,刚才你说帮他谋个差事,他却不屑一顾,他想做陶朱公,你今晚言及人物都是举手之劳就能扶植起他的,但为什么他绝不央求?以后他若是被哪个阿哥收留你我绝无宁日。”
于是,翁婿二人计议一番准备除掉邬思道,不想被金玉泽的续弦兰草儿给听到了,兰草儿当年仰慕邬思道,于是赶紧通知邬思道让他连夜逃跑,邬思道走时天降大雨,他又身有残疾,连走带跑终于体力不支晕倒在了一座破庙门口。
其实,在这期间四阿哥胤禛也在打探邬思道的下落,到处派人去找,正巧胤禛府里有个叫性因的和尚在破庙门口救了邬思道,自此之后,邬思道就归入到了了四阿哥胤禛的门下。
邬思道投入四爷门下后最终帮助胤禛夺嫡成功,而他也得以功成身退,因为他太知道兔死狗烹的历史了,就像李白的《蜀道难》里的诗句: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这几句诗有个谜面,而谜底就是不如归去。所以功成身退归去才是邬思道最好的归宿。
写在最后其实电视剧中的邬思道是合并了小说中的戴铎与邬思道两个人物形象,而历史上也确实有戴铎和邬思道这两个人。
只不过历史上真正帮助胤禛也就是雍正获得康熙信任和喜爱传以皇位的高参军师是戴铎,这位戴铎本是雍亲王府的包衣奴才,颇有才识,因此获得雍正的器重和喜爱,在康熙晚年诸子夺位中,戴铎积极参与帮助雍正继位出谋划策,在雍正继位后曾出任四川布政使,不过后来被雍正以贪腐之罪处死,不知是不是被雍正把他兔死狗烹了。
而历史上的邬思道是著名的绍兴师爷,清朝时期绍兴师爷是非常流行的一个幕僚组织,当时绍兴读书人非常多,很多读书人在落榜之后又不想从事农业或者商业工作,于是就投身进入县令、知府、巡抚、总督等衙门做幕僚师爷,在背后帮助这些官员参谋政务。
历史上的邬思道其实和雍正没有交集,他就是一位在圈内比较出名的绍兴师爷。历史上的邬思道非常有才识,但确实也如电视剧中一样,腿脚有残疾,因此不能做官,所以改做了幕僚师爷。而他辅佐的人其实是雍正继位之后提拔重用的河南巡抚田文镜。
当初雍正继位之后大力推行新政,破格提拔重用了干实事的田文镜,并命田文镜在河南推行新政,而邬思道正是鼎力帮助田文镜在河南推行新政的首席幕僚师爷,由于邬思道办事能力高效,帮助田文镜在河南推行新政处理得风生水起,因此也引起了雍正的关注,雍正很认可邬思道的能力,甚至在给田文镜批复奏折时,都会问一句“朕安好,邬先生安好?”
也因为雍正的关心问候,使得幕僚师爷邬思道能够名留青史。后来田文镜在河南总督任上去世之后,据民间传闻,邬思道被雍正重金聘请到了京城做了真正的帝王高参。这就是历史上的邬思道,虽然没有电视剧和小说中那么曲折才来到雍正身边,但他以绍兴师爷的身份最终成为雍正的高参,也算是非常传奇了。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3. 宝钗有意为之的善?
宝钗的善确实很多是有意为之,但说她伪善,却不敢苟同。我认为这是她大智慧,高情商的表现。
我们有很多人都在谈高智商、高情商的问题,也都希望自己也能具备“双高”“双商”,但是谈到薛宝钗的“双高和双商”,大家就会嗤之以鼻,说她城府深,有心机,是“反面人物”的代表,吧啦吧啦的,真的很矛盾。
事实上,如果做一个既有林黛玉的天真率性,活出自我,又具备薜宝钗的高智商、高情商才是我们大部分人追求的终极目标。
其实我们看一看宝钗的做法,是很让人赞赏的。贾家从上到下没有不喜欢她的,这并不是她耍心机和手腕换来的,而是她用低调,真诚,对人真心帮助换来的。具体表现在哪里呢?
1、对长辈恭敬之外投其所好哄其开心。
贾母年纪大了,牙口不好,喜欢吃软烂的东西,喜欢热闹和喜庆欢快的场面,在宝钗的生日宴上,宝钗专拣贾母喜欢吃的东西挑,说自己也喜欢,点戏文时也拣排场热闹,喜庆喧闹的戏,也是为了讨好贾母。这一点很多人觉得宝钗伪善,但我不这样认为。
我小的时候,家中的奶奶喜欢热闹,家中人来人往。我们也喜欢往她家跑,去凑热闹。奶奶就更高兴了。奶奶喜欢打牌,最喜欢打“升级”,我们也是很小就学会了打“升级”,所以父母和我们会经常陪奶奶打牌。大人们陪奶奶打,经常会故意输给奶奶让她高兴,姐姐们懂事,也会这样做。只有我小,经常和奶奶争输赢,然后和她怄气,有一次居然说出了“我长大了一定不会养你”的话。回家后差点被父亲打了一顿。后来我们家姊妹对长辈极其孝顺,受我们的影响,我们的孩子对爷爷奶奶也极其孝顺。这都是父母言传身教的结果。
后来父亲去世,母亲老了,尤其是前年一场大病住进“CCU”,每天只有两次探视时间,每次半小时。因为我是医生,所以每次探视姊妹们都让我进去。
母亲很瘦小,身高不到1米5,在病床上躺着身上都是管子和仪器线路,面色枯黄,气息奄奄,每次探视出来,即使如我,见惯了生病的人,也忍不住心酸落泪,发誓以后绝对要让她开开心心活着,顺着她的心意,让我做什么我都愿意。
所以,宝钗讨好贾母并不是伪善,而是晚辈对长辈孝道的一种表现。
看看王熙凤对贾母的所做所为,在一切可能的情况下恭维贾母,打牌时联合鸳鸯作弊以输给贾母,时时刻刻围着贾母转。她的做法却没有一个人反感,反而会夸她会管家理事。
其实在中国文化里孝顺长辈也是一种管理家庭的才能。尤其是老人,年龄大了,就盼望家庭团圆,合家欢乐,才能舒心,进而身体健康,子孙辈讨老人欢心,让老人健康长寿是应该做的。所以宝钗的做法无可厚非,反而应该赞赏。
2、对朋友设身处地为其排忧解难。
史湘云虽然是侯门之女,身份显赫,但从小父母双亡,跟着叔叔婶婶生活,婶婶对她并不好,她寄人篱下,连花钱都不自由,要看婶婶脸色,自己没有自主权。
因为探春的提议,大观园的姊妹们和宝玉组建了一个诗社,史湘云遂自告奋勇要请客做东,同时兼顾大家做诗。在请客筹划这件事上,我们再次见证了宝钗的高智商和高情商。
请客做东是需要花钱的。史湘云一个未出阁,无职业的侯门小姐,既没有收入来源,也不能在银钱上有自主权。回家问婶婶要必定会受气,而且还不一定给,在贾家作为客人也不可能伸手要钱。另外,请客的人员安排,请谁不请谁也涉及到人情面子等问题,要面面俱到很难。这时候,我们就看到宝钗的情商和智商了。
从情商上看,宝钗把湘云的为难和苦衷分析的清楚明白,不仅体贴的为她解决问题,还体谅她的心,圆满她的面子,宝钗说:
我是一片真心为你的话,你可别多心——想着我小看了你——咱们俩就白好了。
从这一段话就可以看出,宝钗处处体谅湘云的难处,还贴心的将她心中的顾虑打消,让湘云高高兴兴,没有任何心理压力和负担,接受宝钗的帮助,这种真诚和体贴决不是一个伪善的人能够做到的。
从智商上看,宝钗把湘云的这次请客安排的井井有条,怎么样请人,宴席安排在什么地方,根据季节安排合适的饮食,边赏花边宴客,既款待了不做诗的人,让大家玩的开心,吃的高兴,又兴旺了诗社,让做诗的人尽展才华,拟的诗题新鲜有趣,做的诗篇格调高雅。
很多人只注意到“林潇湘魁夺菊花诗”,却忘记了“薜蘅芜讽和螃蟹咏”,宝钗不仅人情周全,理事井然,更兼才气横溢。
我们现在常说一句话,叫做“岁月静好,只是因为有人为你负重前行”。我们看到了大家赏花饮酒,持蟹做诗的风雅情事,但在这背后,是宝钗的精心筹划,细致安排,面面俱到,费心思量,最后才达到一个圆满的结果。宝钗的精心筹划,负重做事却是这一结果的背后载体。没有宝钗的做法,也不会有大家的圆满尽兴。
从以上宝钗的所做所为,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说宝钗“伪善”呢?
再举最后一个例子。
3、推心置腹为黛玉开解心结,打消疑虑。
黛玉和宝钗本为情敌,无论宝钗对宝王有什么想法,她也只是埋藏心底,从不表露,只因为时代,环境,出身,教养都不允许她对宝王有感情流露。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宝黛“青梅竹马”的感情。
宝玉和黛玉自小一起生活,同吃同住,心意相通,情愫暗生,这是自然的。然而爱情是排他性的,自然而然的,黛玉对宝玉身边的一切可以威胁到他们俩爱情的女性,都不自觉的会带有敌意。这一点我们都会理解。
宝钗自然也明白这一点,所以她经常刻意回避。但是同在一个环境中,再刻意回避也难免产生尴尬和心结。黛玉经常含酸讽刺,我们却可以看到宝钗从未反击过。
我们理解黛玉的做法,我们也赞赏宝钗的宽厚。
但是这种局面终究还是要被打破,形成另一种局面。让我们欣慰的事,宝钗的真诚体贴,推心置腹的关怀打消了黛玉的种种疑虑,解开了黛玉的心结,从此后,双姝情同姐妹,情意深厚,再无嫌隙。
我们再一次要为宝钗的高情商喝彩。
在贾母陪刘姥姥逛大观园,大家行酒令时,黛玉一句“良辰美景奈何天”的令语暴露了她看不该看的杂书的实情。作为情敌,换做一般宫斗剧或宅斗剧的套路,宝钗绝对是要趁机搬倒黛玉,且还要落井下石,狠狠地踩上一脚才算完。
然而宝钗不仅不这样做,反而背着人私下里开解黛玉,不仅保护了黛玉的名声,还解除了黛玉的疑虑,同时正能量的规劝黛玉不要看那些“移了性情”的杂书。此外在黛玉病中,因为黛玉自怜身世,宝钗拿自己的身世劝解黛玉,体谅她的难处,每天给她送一两燕窝让她调养身体。
宝钗的这些做法如果是因为心机深沉,伪善行事,一般会让所有人都知道她为别人做的事,才好表现自己的宽厚大度,体贴周到。然而事实是,她所做的都是私下里悄悄行事,并没有刻意让其他人知道,只是因为她这样的事做的多了,大家才觉得她好,又何谈伪善呢?
总之,宝钗所做的种种,没有一丁点是危害他人的行为,无论是出手帮湘云解决无钱请客的尴尬,还是私底下贴心规劝黛玉,亦或是悄悄帮邢岫烟赎回当出的衣服,甚至是帮袭人做一些活计分担她的劳累,更不用说孝敬长辈,哄长辈开心,这所有的一切,有有意为之的,有真心体贴的。但无论哪一点,都是正能量的行为,都是高“双商”的表现,值得提倡,也值得获得高度的赞赏。
4. 有没有什么好看的女主穿越重生文小说呢?
推荐五本经典穿越言情,高质量高人气,喜欢就抱走吧~
更多好看的言情书单推荐,请关注爱看书的毛毛虫
5. 请以哈哈哈哈开头写古风虐文?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最终你还是选择了他是吗?墨稷轩……你到底有没有心,我到底在你心里到底算什么,当初是你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现在这一切都是你为了报复我家人设计出来的是吗?你设计让我一步一步的爱上你,让我一步一步掉进你设计好的爱情里,我当初还傻傻的以为找到了我的真爱,到头来只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
墨稷轩,为什么?难道我和孩子就不能够让你你放弃仇恨吗?难道就因为当初我父亲把“洁柔儿”赶走了,你就这样对待我和腹中的孩子,难道你就从来没有对我动心了,哪怕是一点点,一点点也好!哈哈墨稷轩你到底有没有心,哦!不对,你有心可惜对我从未有过而已,你的心已经给了洁柔儿,我真傻,明明知道了一切的真相,明明知道父亲母亲的病因与你定脱不了关系,我却还在为你找借口。我骗自己说一切都是意外,与你无关因为你是我的丈夫,是我的天,是我孩子的父亲,是我的依靠。我相信你是爱我的,原来这一切都是假的,可是我不怨你,但是我肚中的孩儿是你的亲生骨肉啊!就因为洁柔儿的一句:孩子不能留。你就骗我说这是补药。我那么相信你,你却活生生的让我一口一口喝下你亲自喂我的堕胎药墨稷轩,你难道就从来没有心软过,你是他的父亲,可是你却亲手杀了他,墨稷轩,洁柔儿对你来说:就真的那么重要,重要到你为了他“害我父亲中风,母亲神志不清”,重要到你为了他骗了我整整三年甚至害死了我腹中的胎儿好,很好!墨稷轩,你爱他是吧!我成全你们!孩子流掉了也好!我还要感谢你呢,从今以后你我再无任何牵挂,我也落的清静……
黄天在上“墨稷轩”与我“韩月”再我任何瓜葛,从此男婚女嫁,各不相干,恩断义绝此生永不相见,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墨稷轩你满意了吗?
6. 红楼梦中宝钗明明知道宝玉的意中人是黛玉?
宝钗明明知道宝玉的意中人是黛玉,为何还要嫁给他?这个是真的是非常难受的事情,可是要知道,那个时候,儿女婚约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个人的意愿是没用的。
如果个人反对有效的话,我们就不会看到那么多的悲剧。比如《孔雀东南飞》里,只是因为婆婆不喜欢兰芝,所以焦仲卿把她休了,最后落得他们各自了结。
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他们也是心心相印,却也是最后葬在一起,因为那个时代是不讲儿女私情的,如果讲儿女私情,必定是大不敬,大不孝。
在古代就是盲婚哑嫁的,男男女女不到揭开盖头的那一刹那,不可能知道自己嫁的是谁,不知道自己娶的是谁。比如书中,大家记得,湘云因为说了人家,所以史家派人把她接回去了,再也没来贾家玩过。岫烟说了薛蝌,我们看书的人知道是薛姨妈保媒,可是我们那时候也没有见过薛蝌长的什么样子,岫烟就更不知道了。
宝钗明知道宝玉喜欢黛玉,可是她不得不嫁,因为,这是她们的父母做主的,她不能反对。她作为一个女儿,必须遵从父母的命令嫁人。如果她没有薛姨妈了,她的哥哥也可以把她随便嫁给哪个人,哪怕是嫁给一个瞎子瘸子,她也只能嫁。这就是那个时代的悲哀,她是不能反对的。
而她不妒忌吗?她当然妒忌黛玉了,可是她没有办法啊!她只能选择听家长的话。比如她在宝玉房里,替袭人做刺绣的时候,那个时候的她,她是喜欢宝玉的,可是她突然听到他梦里说不信金玉良缘,偏要说“木石前盟”,她猛然一听,不觉怔了。
因为她虽然也喜欢宝玉,可是她知道家人的意思,是要金玉良缘的,也就是说必须要家人提亲才可以的。而宝黛这样的行为举止,显然是她不能接受的,无法想象的。可是她虽然知道了,她却也没有反对过,因为她的心性也是非常善良的。只是封建枷锁把她压制的太狠,给她胆子,她也不能做出违背礼教的事情来。
所以她显然是默认宝黛恋的,可是她作为一个封建淑女,她认为她必须听家人的话。她和宝玉是一直相敬如宾的,这才是她的生活,她也许天真的认为黛玉不在了,只要她对宝玉好,宝玉也一定会和她好好过日子的。毕竟在那个时代,不是爱情至上的,而是孝敬父母,听从父母的话,这才是生活必须的。爱情在夫妻之间,几乎是不存在的。
当然大词人贺铸和他的妻子之间就是一直相濡以沫之后的爱情,也是处久了之后的亲情。而这样的爱情,大概也是宝钗的愿望吧!所以即便是她知道宝黛相恋,她想起来了也是会伤心落泪的,可是她也是会为他们开解的。妒忌归妒忌,日子总是要过的,毕竟到最后的才是赢家嘛!
7. 夏金桂为何爱啃油炸焦骨头?
《红楼梦》中薛蟠的妻子夏金桂,被认为是一个泼辣低俗的人,是悍妇妒妇,而且她还有一个特殊的爱好,就是喜欢啃油炸焦骨头。
可能有人要问了,《红楼梦》中的薛府可谓食品应有尽有,山珍海味并不缺,可为什么夏金桂偏偏喜欢啃油炸焦骨头呢?要想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就要先从下面几方面来了解一下夏金桂这个人物,才能找出自己想要的答案。
一、夏金桂华贵的身世
夏金桂出身于豪门之家,夏家是户部挂名的皇商世家,且是数一数二的大户,家境非常富裕。要知道夏金桂之所以叫金桂,是因为她家有“几十顷地种着桂花”,而且她家又被称为“桂花夏家”,所以很有钱。别的不说,单长安“城里城外桂花局,都是她家的,就连宫里一应陈设的盆景,亦是由她家供奉”。
夏家就是垄断了宫中所有陈设盆景,管理着长安城里城外全部桂花局的顶级皇商。而桂花局又是隶属于内务府奉宸苑的皇商衙门,是专门为皇宫供应花卉盆景的。为什么叫桂花局?,这是因为桂花乃贵人之花,深得历代帝王都的喜爱,所以,宫中许多地方都种有桂花。夏家能垄断宫中所有陈设盆景,说明夏家地位十分显赫。毫不夸张地说,夏家当时的财力势力都要比江宁织造还要强很多。
由于夏金桂的父亲早早就去世了,于是她就成了独女,她的母亲对她那是百般娇养溺爱,逐渐养成了她横行霸道的性格。比如她小名叫金桂,她就霸道地不允许他人名字中有“金”和“桂”字,如果有谁无意中说出其中一个字,她必定要对这个人严打重罚。她的所作所为简直就是一泼妇,就连号称呆霸王的丈夫薛蟠,也拿她没办法,最后也被她整得是老老实实,服服贴贴。
二、夏金桂在薛家的地位
夏金桂这个人,从外貌来看,也算是一个美人,多才多艺,还会写诗。但她嫁到薛家后,就野心勃勃,想要独树一帜,称王称霸。
夏金桂在薛家的地位不用说,那是很高的,所以,她目空一切,为所欲为。而薛家拿她还没办法,更不敢休掉她。为什么?要知道,夏金桂嫁来时,那可是带来大批嫁妆的,其中一部分嫁妆替薛家堵窟窿了。可以说薛蟠之所以娶夏金桂,其实那也是相中了她夏家的财产。
所以,此时薛家也只有吞声忍气,不敢惹她,一有什么不顺心,夏金桂就会拿她的嫁妆来说事,“这会子人也来了,金的银的也赔了,略有个眼睛鼻子的也霸占去了,该挤发我了”!
俗话说“吃人的嘴短,拿人的手短”,夏金桂在薛家的地位就是建立在她的钱财之上。夏金桂有钱,腰板就硬,在薛家就有权,就说了算。 薛家拿了夏家的钱,用了夏金桂的钱,就得当缩头乌龟。
夏金桂知道这种利益交换,她嫁进薛家,就是来做当家奶奶的,她要压住人,就是要摆出威风来。
她的丈夫薛蟠举止骄奢,虽气质刚硬,但也很快就被她制住,不敢出声。薛蟠还有一个才貌双全的爱妾香菱,夏金桂到来后,自然要制服她。所以,等薛蟠服软后,夏金桂就把矛头对准了香菱。
她利用各种手段折磨香菱,还蛮横地把香菱的名字改为秋菱。她教唆薛蟠收纳自己的丫头宝蟾,然后再让薛蟠整治香菱,很快就将薛家搞得是没有一天安稳日子过。
三、夏金桂的狭隘性格
作为《红楼梦》前八十回中最后一个出场的重要人物,夏金桂的横空出世,也是有意安排的。曹公之所以这样安排,我想也是经过慎重考虑的。她的最后出场是带有作者某种重要使命的。但不幸的是《红楼梦》并未写完整,因此,当我们今天再来分析夏金桂这个人物时,就会有点莫名其妙,力不从心,不能真正完整反映出作者的真实意图。
但不管怎么样来看,夏金桂的狭隘的,自私自利、诡计多端、心狠毒辣的性格和悍妇泼妇形象还是给了我们深刻的印象。有人说她的这种性格以及善于撒泼骂街的行为与贾管家王熙凤有相同之处,但她比王熙凤更加放肆,更加大胆,更加不受制约。
可能有人觉得不可思议,夏金桂生得貌美如花,怎么着也是个大美人儿,而且还识得字,会作诗,这种才气在当时的女子中并不常见。为什么她会变成这个样子呢?就连贾宝玉都非常纳闷:“这么个才貌出众的女子,怎么骨子里这么坏”?
也许这是她一种内心不满的发泄,或者说是不甘心,要知道夏家虽然有家资百万,但却没有儿子,没人来继承这一切。这就注定了将来夏家的财产只能由外孙薛家人继承。
自家好不容易奋斗来的家产,将来是要随夏金桂嫁到薛家,最终是要传给外孙的。这种不满和不服输的气势大大助涨了夏金桂飞扬跋扈的性格,也凸显了夏家无可奈何的呐喊。
所以,夏金桂就以这些家财为资本,变本加厉地施展她的抱负。她先是在薛家收拾丈夫薛蟠,又自导自演诬陷香菱暗中魇魔法,用针扎纸人的方式诅咒,最终让薛蟠相信了她的把戏,把香菱毒打了一顿,而且香菱还险些被卖给人牙子。
那么夏金桂所做的这些究竟是为什么呢?仔细分析,并没有什么实质的动机和意义。但她就是要做这些赶尽杀绝的事,所以,这才是让我们感到这正是夏金桂最可怕的地方,因为她的性格已完全扭曲了。
她会就此收手吗?不会,绝不会!她制服了薛蟠,收拾了香菱,她又开始寻找新的目标,她将矛头指向了薛宝钗,指向了薛姨妈。最令人不解的是她还将自己的陪嫁丫头宝蟾也视为对手,最后,整个薛家没有人敢惹她。
所以,我们说夏金桂身上体现着的正是人性中的“性恶论”,她没有什么目的,就是想要把薛家搞乱,搞得不得安宁。她做的这一切,让她感到快乐,兴奋,就像她喜欢啃的那块下酒的炸得金黄的焦骨头,在她嘴里嚼的是那么开心。
四、夏金桂为什么爱啃油炸焦骨头?
夏金桂作为一个长得很不错的一个女人,出身豪门,衣食无忧,又特别强势,不论在夏家还是薛家,可以说想吃什么美食就能吃到什么。但她却有一爱好,就是爱啃骨头,最爱啃油炸焦骨头。
夏金桂又平日里最喜啃骨头,家里每天都要杀鸡杀鸭,她就把鸡鸭肉赏给别人吃,剩下没一点肉的骨头,下到油锅反复炸至金黄,她就爱啃这油炸鸡鸭的焦骨头,常常作为下酒菜。
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样一个女人形象?我认为,让夏金桂爱啃油炸焦骨头,是作者有意为之。就是为了突显和衬托夏金桂的凶残、狠毒的性格。
在我们常人看来,谁才爱啃骨头?只有那些买不起肉吃的才爱啃点肉骨头来解解馋。另外就是凶残的食肉动物才最爱连骨头一起吃。
而夏金桂爰啃骨头,绝不是真的爱啃骨头,要啃这金黄焦骨头,不仅要牙口好,还要有股狠劲才行。其实真实的目的就是曹公想让我们从她的有异于常人的生活方式上,体会出夏金桂的恶毒来,和吃人不吐骨头的凶残和扭曲的性格。
爱吃油炸焦骨头,也充分展示了夏金桂作为一个出身暴发户女人的形象,使人物形象更饱满。夏金桂不同于当时有钱人家的小姐,那样知书达理,性格温柔。通过她爱啃油炸焦骨头这一习性,突出她不同于其他的女人的另类,这看起来应该是更真实。
五、夏金桂死得蹊跷
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夏金桂恶毒、泼辣,妒忌心强,害人害己,所以,她的结局可想而知,好不到哪里去。
但夏金桂到底是怎么死的,说法不一,但被毒死的可能性很大,而且可能是被自己毒死的。原来,夏金桂要害死香菱,却不曾想自己拿错了汤碗,自己毒死了自己,这件事看起来是很蹊跷,但也是情理之中。
我们知道,夏金桂为了收拾薛蟠的爱妾香菱,可没少使坏主意。但一直也没有打倒香菱,情急之下,她就铤而走险,走出了最后一步棋,那就是毒死香菱。
一天,夏金桂让自己的丫鬟宝蟾做了两碗汤,自己一碗,香菱一碗。她在其中一只碗里下了毒,还做了记号。但丫头宝蟾并不知道,由于一碗汤可能有点咸,她怕夏金桂喝了责怪她,就把两碗汤的位置调换了。
结果,夏金桂喝了那碗下了毒的汤就被毒死了,这充分说明她就是“聪明反被聪明误”,被自己毒死,也算是她咎由自取,罪有应得。
图片来自网络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系网络收集,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ynstorm@foxmail.com 谢谢支持!